都江即圣河“成都江”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得名,就其名称本身而言,是源自堤堰建于都江之上,但关于“都江”的得名则有多种说法。文献记载中的“都江”,最早见于扬雄《蜀都赋》中的“都江漂其泾”,唐代李贤为《后汉书·岑彭传》作注称:“都江,成都江也。”此后,宋代范成大《吴船录》又称“都江江源正自西戎中来,由岷山涧壑出而会此,故名都江”,认为都江是因水流汇聚于此而得名。宋代《堤堰志》则称“蜀守李冰凿离堆虎头,于江中设象鼻七十余丈……横潴江流,故曰都江,以分岷江之水”,认为都江是因李冰设象鼻横潴江流而得名。考察文献记载,当以李贤所言“都江,成都江也”为是,“都江”为“成都江”的省称。《三国志·法正传》记刘璋“坐守都、雒”,其中的“都”即成都的省称,“雒”为广汉郡治地雒县)。初唐时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中记载:“郫江一名成都江”,唐代《元和郡县图志》郫县、新都县条下亦皆记载:“郫江,一名成都江”,在犀浦县条下则将郫江称为“都江水”。北宋《太平寰宇记》亦记载称:“郫江,一名都江,一名成都江。”可见,“都江”即“成都江”的省称。
自岷江出岷山直至成都的郫江河道皆被称为“成都江”,省称“都江”,而西汉至魏晋时期岷江出岷山段一直为汶山郡辖境而不属成都管辖。显然,此段“成都江”之名不是因流经成都城市地域而以流经地命名的。三国魏晋时期在汶山郡下设置的都安县的“都”,其得名显然也与成都城市无关,而与“都江”的“都”得名相同。因此,作为“成都江”省称的“都江”和“都安县”的“都”在得名上皆非源自成都城市名称,而是另有来源。联系到岷山即古史神话中的天庭圣山“成都山”,且直至宋代青城山仍有“成都山”之名,历史上岷山有蜀山、汶山、渎山等别称,而出于岷山的大江江源亦因之有岷江、蜀江、汶江(汶水)、渎江(水)等名称,岷江出岷山后的“成都江”一名显然就应来源于岷山又称“成都山”,“成都江”“都江”也就是源出“成都山”的江水。古人以源出岷山的岷江上游为长江江源,李冰修建都江堰并于江上立祠三所祭祀,其中包括“江渎祠”。秦统一全国后祠祀五岳四渎,在成都立“江渎祠”并以江渎为四渎之首。汉王朝因袭秦制,将祠祀江渎神纳入国家祀典,每岁遣官祭祀,历唐宋直至清代一直相沿不变。江渎之所以成为四渎之首,其原由当亦因江渎发源的岷山为古史传说之天庭圣山。“成都山”为天庭圣山,源出“成都山”的江水理所当然应称“成都江”,其含义也就是源自天庭圣山“成都山”的圣河。至于“都安县”的得名,“都”应为“成都山”之“都”(上帝之下都),“安”则应为“止”“处”之意,“都安”也就是“成都山所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