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灌溉,功省用饶

(二)自流灌溉,功省用饶

在成都平原,若靠天吃饭,年降雨量在季节上分配不均,不能满足水稻的需要。冬、春二季,气温较高,降雨偏少,常有旱情,不利早稻栽插;初夏,盆地西部大雨来得较晚,常出现夏旱。这样,早稻抽不出穗,中稻无水插秧,或栽插后干死。都江堰灌溉系统,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自流灌溉,省力效著。这与成都平原地形和都江堰选址有关。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都江堰渠首正好位居平原高处,其下平均坡降度为4.4‰,居于理想的自流灌溉地形之首。在整个灌区“以亿计”的水渠上,往往都装有轻便灵活的水门,旱引雨塞,可按需要控制水量大小,便于管理,又能确保丰收,为人、地、水三者协和统一的典范。南北朝以来,外地已普遍采用水车等机械提灌,以解决农田用水等,成都平原却自流灌溉,鲜见水车、筒车、翻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