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委会

前言

都江堰的历史演绎

都江堰的变迁

都江堰的历史与“治水经”

历代“岁修”弊政与都江堰旧貌

都江堰的新生与治水新法

30年的建设与发展

李冰凿离堆的位置和宝瓶口形成的年代新探

一、离堆在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李冰凿离堆的位置和五代初年以前都江堰渠首枢纽的复原

(一)从古代文献关于李冰修都江堰位置的记载和现在都江鱼嘴与离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考察

(二)从古文献中记载的内江水则位置考察

(三)从古文献记载和地下出土文物材料所反映的古代二王庙以下至现在宝瓶口离堆之间湔山南面的地形情况考察

(四)从《新唐书》所记载的都江堰和百丈堰之间的相对 位置考察

三、公元910年洪水移堰和今离堆、宝瓶口的形成

四、附论关于元代都江鱼嘴的位置问题

关于兴建都江堰的几个历史问题

古代都江堰情况探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

一、都江堰的始创

二、都江堰灌溉系统的技术改进

三、近代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形成

都江堰发展回顾

都江堰源流考

一、开明肇其端

二、李冰集大成

三、历代先贤继往开来

四、解放后重修古堰立新功

天府文化的历史嬗变

“天府之国”的演变

一、“天府之国”的概念

二、战国秦汉时期的“天府之国”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府之国”

四、隋唐五代的“天府之国”

五、宋辽夏金时期的“天府之国”

六、元明清时期的“天府之国”

七、影响天府之国变迁的因素

“天府四川”:神话、历史、现实叠加的区域文化形象——对四川“天府”文化形象的新解读

一、四川为古史神话中的“天府”所在地

二、四川的历史文明成就造就了2000多年“天府”美名

三、四川的现实世界与“天府”内涵高度一致

四、结束语

天府文化的历史本源与气质神韵

天府文化的历史本源

“天府文化”的气质神韵

天府之国的起源和形成初探——兼谈先秦秦汉时期成都的崛起

一、“天府之国”愿景的萌芽起步

二、秦代奠定“天府之国”基础

三、两汉之际“天府之国”全面形成

天府文化的特质与内涵

从地理学看天府文化

从移民史看天府文化

从三星堆看天府文化

从金沙遗址看天府文化

天府文化是过程、阶段和点位

都江堰:天府文化之源

青城山、都江为昆仑圣山“成都山”、圣河“成都江”考

一、岷山即昆仑圣山“成都山”

二、青城山为昆仑圣山“成都山”的代表

三、都江即圣河“成都江”

四、余论

都江堰:华夏文明起承转合的支点

都江堰之芒城遗址,先导了华夏文明的勃兴

禹治水之枢、立国之本、兴文之始

都江堰绵长母泽,成就华夏民族物质精神文明

论都江堰与“天府之国”的关系——古代“天府之国”专题研究之二

一、“天府之国”释义

二、“天府之国”让百姓劳动轻松、生活休闲

(一)交通与水运

(二)自流灌溉,功省用饶

(三)都江堰发挥防洪功能,灌区水灾极少

(四)灌区行水输沙,田间土壤逐步更新

(五)水养殖业效益显著

(六)灌区田价居高不下

(七)灌区水资源对手工业的促进

(八)水碾业密如蛛网,极大地方便了灌区居民

三、“天府”为历代统治者的调粮宝库

四、“天府之国”与休闲文化

都江天府 川路泉流——都江堰水文化漫谈

一、岷山导江 江宗岷源

二、天造地设 鬼斧神工

三、“天府之国”“国之所资”

四、都江峡路 统一之路

天府之源——都江堰

拜水天下第一堰

千年的美丽与智慧

润泽天府2000年

天府之国的源泉都江堰水利工程

地理位置天然优越

建造材料自然生态

工程设计自然巧妙

维护制度科学自然

后代进行不断完善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