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行水输沙,田间土壤逐步更新
2025年09月26日
(四)灌区行水输沙,田间土壤逐步更新
岷江上游年均带下沙石总量约1300万吨,折合650万立方米。都江堰渠首通过鱼嘴的“正面取水”“侧面排沙”,通过飞沙堰与离堆宝瓶口之间形成的环流飞沙、壅水沉沙等,成功地将其约80%排入外江或留在渠首凤栖窝一带(作为每年岁修疏淘的内容之一),但仍有一部分细沙从宝瓶口进入下游灌区。从李冰时代起,灌区渠系便采用了行水输沙的技术与方法。历史上,灌区内干、支、斗、农等渠系配水工程,一般都做到行水输沙比例大体相近,将悬移质泥沙大体均分到灌区田间。从灌区有关考古发掘报告中,能了解到古代农田地层堆积的大致情况(见表1)。
表1 都江堰灌区部分有关考古发掘点有关地层资料简表
从表一可看出古代“行水输沙”对农田堆积的影响,即使在同一时代、同一灌渠,也因河流、水势、地理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堆积厚度上,平均每年最少的发掘点为0.18毫米,最多的为0.7毫米,综合4个发掘点,平均每年为0.32~0.55毫米。李冰创建都江堰的2200多年来,灌区内农田淤积厚度为70~120厘米。
成都平原在逐年增高。值得一提的是,虽岷江、黄河同源自青藏高原,虽岷江上游每年带下的沙石总量巨大,成都平原却一直没出现“地上河”。这不能不说是都江堰排沙功能和“行水输沙”的一大功劳。田间新淤积的细泥沙,经大水长途搬运,沿途“去粗取精”,确保了土质更新,灌区农田不必像外地那样每年从田外担土来更换土质,少施肥也能稳产、高产。仅这一项,平均每亩田便比外地农民省去约20个劳动日。灌区“行水输沙”的另一显著效益,是田间土质疏松,妇女也能挖田。本灌区妇女下田干农活,是极平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