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府之国”
魏晋南北朝是个大分裂的时代,其基本特点是南北对立或东西对抗,政权众多,战乱频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经常遭受战争的破坏,但相对而言仍是最发达的地区,继续保持着“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天府”的知名度越来越大,逐渐步入辉煌。北京地区归于沉寂。太原一带也被称为“天府之国”。
关中“天府”在这一时期表现出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依旧受到世人的青睐。如三国时,王朗上表说:关中“鄠杜膏腴之饶,池阳谷口之利,泾渭三川之水,郑国白渠之溉。每年成熟,雨灌并亩。至今号为‘陆海’”[26]。西晋时,淳于定对王模说:“关中天府之国,霸王之地。”[27]建议他继续关抚关中,不到朝廷担任司空之职。东晋十六国时期,苻登、杨定与姚苌等争夺关中地区的统治权。古成诜对姚苌说:“三秦天府之国,主上十分已有其八。今所在可虑者苻登、杨定、雷恶地耳,自余琐琐焉足论哉。”[28]北魏末年,孝武帝元修为高欢所迫,欲逃往荆州。柳庆建议他前往关中投靠宇文泰,说:“关中金城千里,天下之强国也。宇文泰忠诚奋发,朝廷之良臣也。以陛下之圣明,仗宇文泰之力,用进可以东向而制群雄,退可以闭关而固天府。此万全之计也。荆州地非要害,众又寡弱,外迫梁寇,内拒欢党。斯乃危亡是惧,宁足以固鸿基。以臣断之未见其可。”帝深纳之[29]。北周时,防城大都督兼夏州长史于谨对北周太祖说:“关右秦汉旧都,古称天府,士骁勇,厥壤膏腴,西有巴蜀之饶,北有羊马之利。若据其要害,招集英雄,养卒劝农,足观时变。且天子在洛,逼迫群凶。若陈明公之恳诚,算时事之利害,请都关右,帝必嘉而西迁。然后挟天子而令诸侯,奉王命以讨暴乱,桓文之业,千载一时也。”太祖大悦[30]。这些事例说明,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关中地区文化积淀丰厚,仍是理想的“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在三国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一个亮点。成都平原的崛起是与蜀汉政权和诸葛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诸葛亮在治蜀期间,在联吴、和戎、平定南中的同时,对都江堰格外重视,专门设置堰官进行管理,同时征调丁男1200人对都江堰进行保护和治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蜀国出现大治的局面。此后尽管四川曾发生过一些战乱,但都江堰等大型水利设施还是被保留下来。
可以说,这是四川开发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遗憾的是,后来他六出祁山,病死于五丈原,蜀汉为西晋所灭。此后,在东晋与十六国的对抗时期和南朝与北朝的对抗时期,四川地区相对较为安定,虽然不像三国时期那样受人关注,但仍保持着“天府”的形象。故晋人常璩说:“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31]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天府之国,那就是太原盆地。太原是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到南北朝时才有人说太原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北齐书》记载:“唐邕,天保初为给事中,兼中书舍人……邕非唯强济明辨,然善揣帝意,取进多途,是以恩宠日隆,委任弥重。帝又尝对邕曰:‘太后云唐邕分明强记,每有军机大事,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之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十年,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帝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帝曰:‘我谓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见重如此。”[32]也许是由于太原盆地太小的缘故,太原作为“天府之国”只是昙花一现,宋朝以后,这种称谓便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