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由上文可知,“上帝之下都”在“成山”之上,是为“成都山”;广野在“成都山”下,是为“都广之野”“广都之野”。成都山为居天地之中的“天柱”,成都山山下的“都广之野”也就居于“地之中央”。同理,江在“成都山”下是为“成都江”(省称“都江”),“成都山”所在之地是为“都安”,“成都江”(都江)、“都安县”皆得名于成都山而非得名于成都城,成都城与成都江、都安县都得名于“成都山”。青城山为天庭圣山“成都山”,都江堰建于圣河“都江”上,不仅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青城山、都江堰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对于进一步提升青城山、都江堰及都江堰市的文化形象,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成都城市得名亦来源于天庭圣山“成都山”的证实,“成都”特有的“上帝之下都”文化含义、“成都山”及“都广之野”生长万物的神话传说,使得“成都”城市名本身就成为最佳的城市文化形象名片。挖掘利用昆仑神话文化资源,并将其与成都地区的古蜀文化资源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对于成都市亦具有重要的文化和产业价值。
【原载于2010年第5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注释】
[1]徐学书:《成都释名——“天堂”“圣山”“乐园”》,《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4期。
[2]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4]王家祐、杨有润:《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04期。
[5]《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岷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皆马龙身”,祈福时祭祀岷山山神:“祈,谬冕舞。”著名神话研究大师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中认为此祭祀礼仪是“穿袍戴帽,手持美玉舞蹈来博得神的欢心”。文献记载玉琮是古人用以祭祀大地的礼器,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大玉琮顶部,阴刻有一位巫师展长袖跳巫舞像。该巫师头顶巨大的兽面冠,冠额中心有琮图案、两侧作外伸的牙璋造型且璋中部各有一个圆形图案代表日月,巫师身体罩在宽大严实的长袖袍内,与《山海经·中山经》记载祭祀岷山山神的祈福舞蹈“谬冕舞”相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祀岷山山神时以巫师扮演山神表演以娱神祈福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