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碾业密如蛛网,极大地方便了灌区居民
在都江堰灌区内,在各支渠上,每隔一两千米便有一座水碾。我国古代的水碾发明于南北朝时期,并迅速普及至全国。陆游诗中所写“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苹末风萧萧”[62]便是一例。都江堰灌区的水碾,通常是以5米以内水头冲击水轮,带动汲水筒车或水碾水磨,在河溪岸边建引水槽,搭建加工房于溪边,安设水轮机座及传动设施,房内设置碾磨以加工谷物、磨面、榨油、榨甘蔗、碾茶等。加工房有大有小,内装1台至10余台设备不等。这是南北朝至民国这一千四五百年间都江堰灌区内最主要、最普遍的农产品加工房,直接关联着灌区人民的生计。水碾比秦汉时期直接用人力、畜力舂、磨有了质的飞跃,“功省用饶”,可以说是农业加工业的一大革命,也是都江堰水资源利用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0世纪70年代后,水碾业在都江堰灌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时至今日,在这一区域内,以“碾”命名的地名仍数以千计,是过去水碾业高度发达的历史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