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材料自然生态

建造材料自然生态

玉垒山是阻碍岷江东流北上的障碍,加剧了川西平原的洪涝和干旱。李冰决定,在玉垒山上挖出一条河道。事实证明,玉垒山上开出的宝瓶口及离堆,千百年来不仅经受住了大小洪水的冲刷,还稳稳顶住了上游漂下的大量粗大乔木的巨大冲击。

玉垒山是宝瓶口所在地,也提供了这个水利工程的建筑材料——山石。这里的山石几乎全是砾石,相当坚硬。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李冰采用了烧石泼水的办法,用8年时间挖通宝瓶口:在山石上架木柴,大火燃烧到山石温度极高时,用水泼上去。山石在热冷温差的作用下,靠火的那层爆裂成一个个小碎片,然后将其挖去。最终,形成了一条宽20米、深40米、长80米的水口河道。因为它的重要作用和犹如瓶口之形,故称宝瓶口。

水利工程其他部分的建造都是就地取材。如金刚堤鱼嘴上的石笼是用整个四川盆地都极为普遍的慈竹。慈竹较为长大,做成篾条可以编制绳索,韧性较好,也耐水浸泡。用慈竹编成长条石笼,再装入江中的鹅卵石,就成了最好的堤坝。

杩槎和羊圈的制作、使用也自然而巧妙。一者用于拦挡大水,保护金刚堤及宝瓶口的安全;二者调节水流走向和流量。杩槎是用三根木头扎成的三脚架。羊圈是竹木编成的桶状大笼,立于水里,中填卵石。此两法一直用到1974年修建现代化的水闸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