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进行不断完善

后代进行不断完善

创建期的都江堰,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水利系统。西汉,文翁任蜀守,他“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保证了川西平原西北部的灌溉。东汉,设置都水掾,都江堰及灌区的维持与发展进一步得到保证。三国诸葛亮加强对都江堰的管理,置堰官,还派军队驻守,岁修时也一并参加。魏晋南北朝,渠首各工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唐代都江堰灌区的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较严格的岁修制度。两宋,分水、导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综合功能的体系形成,标志着工程进入成熟期。元代,“都江堰”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清乾隆时期,鱼嘴位置稳定下来,飞沙堰、百丈堤等也形成了固定的建筑形制。元代起,有人尝试用砌石来取代石笼以筑堤堰,企图以永久性的工程省去浩大的岁修,但由于岷江水流过大,砌石等刚性工程材料易被水流冲毁,因此竹笼材料仍占主导地位。不过,这为后来的技术变革提供了基础。

1935年,鱼嘴首先改用混凝土浇筑,此后,飞沙堰、鱼尾、金刚堤等设施陆续采用。同时,都江堰灌区管理开始了现代水利管理模式。1974年,钢筋水泥的外江节制闸建成,杩槎羊圈材料退出历史舞台。

天府之国,先秦时期一般指陕西关中地区。因为成功修筑都江堰,川西水患几乎根绝,川西平原农业生产极大发展,带动百业兴旺,晋人常璩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载“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最迟在东汉,“天府之国”这个美好的名词,已经成了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成都的专称,直到今天。

【原载于2018年第9期《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