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学看天府文化
成都平原处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过渡阶段,是第二阶梯中海拔最低的部分,300米至800米),青藏高原东大门,横断山东北侧,是四周封闭的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河流数千条(大河流1409条,中河流2860条,小河流5870条),受喜马拉雅雪原与印度洋暖流影响很大。史前时期,成都平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中国古地貌是东高西低,7000多万年前,古长江分为东西两条,西长江南流印度洋,东长江(即扬子江,发源于西陵峡)从东往西倒流(太平洋水系),两条互不相通。四川盆地是20万平方千米的内海大泽,《易经》的八卦兑泽(方位西)就是指西方四川盆地古海。因此,成都平原特别适合植物生长,是水稻最早的种植地,物产丰富,早在商代就有用稻米做成的化妆品。因此,天府文化是过渡态文化,是山水文化,是农耕文化,是河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