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束语

四、结束语

由上所述,四川在古史神话传说、历史文明、现实世界三个层面形成了“富庶、兴旺、和谐、智慧、美丽、幸福”六大“天府”要素的形象叠加。这种形象叠加,进一步表明“天府”为古今四川区域文化形象代名词。在四川,狭义的“天府”概念指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广义的“天府”则包括四川盆地及川西高原的整个四川地区。

发起“十大新天府”评选活动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3年曾出版四川专辑,封面以“上帝为什么造四川?”为主标题,感叹四川山水之绝美和文化的绚丽多姿。按照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上帝”原本就在四川。“上帝”在四川,当然会特别钟爱四川。仙境九寨、瑶池黄龙、道源青城、仙山峨眉、国宝熊猫、河曲草原与“香格里拉”等皆汇聚在四川的“昆仑”岷山,岷山下的成都平原为人间乐园“广都之野”,古史神话传说与现实的种种重合,从世俗文化心理上讲既是巧合,也可谓“天意”使然。

“天府”在四川,四川为“天府”之域,“天府”的内涵与当代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社会生活目标一致,因而“天府四川”不仅是一顶美丽的桂冠,还可为塑造和提升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与休闲产业以及提升农牧业、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生态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产品文化形象提供重要的文化内涵支撑,应当予以大力宣传和对外传播。

【原载于2011年第3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注释】

[1]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45页。

[2]徐学书:《“成都”释名——天堂·圣山·乐园》,《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4期,第36-40页。

[3]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4]徐学书:《青城山、都江为昆仑圣山“成都山”、圣河“成都江”考》,《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32-36、67页。

[5]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02页。

[6]徐学书:《西蜀岷山——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