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绵长母泽,成就华夏民族物质精神文明

都江堰绵长母泽,成就华夏民族物质精神文明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著名学者吴国桢认为,“夏人都是光荣的农夫”,水治到哪里,农业耕作制度就推广到哪里。禹接替父亲治理洪水,舜为了支持大禹治水,专门为他组织了一班人马,其中两个是特别重要的:其一是益,驱兽专家,也是用火的专家,其责任是帮助禹在大小山里、沼泽中和水边清除密集的生长物,同时用他能得到的尽量多的肉类食品供给人民;其二是稷,其在农业中受过锻炼,是谷物和蔬菜方面的专家,故其任务是教导人民利用可以得到的土地种植那些适合土质情况的谷物和蔬菜,因为自始至终他的任务似乎都完成得非常好,所以不久以后人民就不用他自己的名字称呼他,而是干脆以他的政府官衔——“稷”(农业官员或农业大臣)——称呼他。

《禹贡》中还提到了大禹治水的一个重要成就:“贸迁有无化居。”意思是,教导人民以物易物,同时教导他们把家搬到更适宜的地方。虽然语言简短,但人们能容易地想象到这个事业的巨大分量。要使这样一个巨大的计划达到尽可能圆满的结果,就需要一个庞大的机构——比禹的直接的工程队伍大,甚至比禹的队伍和舜为禹组织的协助队伍两者合并起来的人员多,并且必须让所有的诸侯、所有的氏族、所有的部落和民族合作。这为禹建立夏国做好了充分的组织、领导准备。

《禹贡》说,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并由此循旧制把帝国分为九州,取代了由舜规定的十二州,且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还规定了九州的人民把这些东西带到帝都的各种路线。从历史的观点来说,他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楚的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图。

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250千米的地区叫“甸服”,再外250千米叫“侯服”,再外250千米叫“绥服”,再外250千米叫“要服”,最外250千米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性推行中央王朝政治与教化。

禹在中原的治水过程,事实上是先进农耕文明在中原的扩张过程。由于农业的发展,土地成为国家权威的象征。所有的家族、部落,以及民族、游牧民和庄稼汉都一样,无论谁都高高兴兴地服从,保证不离他们的封地和“不距朕行”。所以可以说,这是第一次设计出来的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全部结构的时代,赐予的土地就成为封地,同姓的民族首领成为被授予了封地的诸侯,而君王就成为举世公认和无可争议的天下共主。而尤其重要的,这是中国最早对它的广阔领土内的全人口建立了一个有效力的统一的政府的时代,这在我们所知的当时的文明世界中也是非常罕见的。此外,更具划时代意义的,是根据《禹贡》判断,中国人把国家取名为“中国”,也是从这个时代起始。

现在可以确认无疑的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确定的朝代。“夏”在许慎的字典里被定义为“中国之人也”,意指居住在帝国中央之地的人。夏人的生活方式以农耕为主,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与四方仍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或部落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一方面,农业村落使长期定居成为可能,他们为发展农耕,开垦了远比迁居时代更为肥沃的土地,使生活趋于稳定和富裕;另一方面,因为对更为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追求,在艺术和书写语言上,他们自然地优越于游牧民族。这种优越感延续了1000年之久,当周朝的创立者谈到夏时,用了一个形容词“华”字修饰它,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名词“华夏”,华夏民族及相应称谓便由此开始。

余秋雨曾有如此一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都江堰是从大禹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种哲学,大禹终于在“堵”和“疏”之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治水成功。他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稳健和沉静的内核,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因而使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念年深日久,使中国文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底蕴,使中国美学的阴柔之美成为被崇尚的对象。

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国人自省、自律的精神,形成了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的社会结构和人伦责任,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使民族千年延续。

大禹带着先进的古蜀农耕文明,带着都江堰治水的经验和功绩,走向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农耕文明大国——夏;而后的周族又沿着夏的路线统一了中原。至此,华夏的历史演变多遵循西兴东渐这一规律:秦人因征服巴蜀而兴,以巴蜀为基地统一全国;刘邦在汉中巴蜀而王,继兴盛于全国;赵匡胤在征蜀后,方统一长江流域……历史上,不少朝代是以巴蜀为开国基地而向东发展、统一全国的。

古蜀之地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而都江堰滋养了古蜀大地,都江堰是华夏民族及其世代兴邦强国乃至泱泱大国的出发地,是文明起承转合的关节点。

【原载于2008年第5期《西部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