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即昆仑圣山“成都山”
在先秦古史和传说中,上帝及众神皆居住在海内“昆仑山”上,山顶即上帝与众神所居的天庭所在。因此“昆仑山”被视为中华圣山。历代盛行的地理风水学说皆以溯山川龙脉源出昆仑为大吉。
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又记:昆仑之丘,实为帝之下都。晋人郭璞注《山海经》称此“帝之下都”为:天帝都邑之在下者。此传说中的圣山昆仑,先秦史籍《禹本纪》曰“河出昆仑”。《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时遣张骞出使西域中,张骞遍访黄河源头都未能见到《禹本纪》所言的昆仑山景象。然而,汉武帝根据古书记载,将张骞所访黄河源头之山命名为昆仑山,昆仑山之名从此被戴在了位于青海黄河源头的今日昆仑山的头上。
那么,先秦史籍所记述传说中的上帝下都所在的圣山昆仑在哪里?据著名前辈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圣山昆仑即四川西北部的岷山:“考《海内西经》说:‘河水出(昆仑)东北隅以行其北。’这说明昆仑当在黄河之南。又考《大荒北经》说:若木生昆仑山西(据《水经注·若水》引),《海内经》说:‘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这说明了昆仑不仅是在黄河之南,而且是在若水之源。若水即今雅砻江,雅砻江上源之东、黄河之南的大山——昆仑,当然就舍岷山莫属了。”[2]
考古史传说,圣山昆仑被认为是矗立于天地中央的天柱,上承皇天、下处后土,将上帝的天庭与人间相联,昆仑山及其周边区域也因之被称为“柱州”。战国史籍《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说,昆仑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气吐宇内,下处后土。东晋郭璞《山海经图赞》“昆仑丘”条称,昆仑月精,水之灵府。惟帝下都,西老之宇。嵥然中峙,号曰天柱。西汉《河图括地象》称,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昆仑山为“嵥然中峙”的天柱,表明昆仑山居天地中央,故《礼记·曲礼》称:地中央曰昆仑。
昆仑居天地中央,而《山海经·海内经》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淮南子·坠形篇》也说:建木在都广,众帝所了自上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声,盖天地之中也。此“都广之野”,在古史文献记载中又称“广都之野”,汉代于其地置“广都县”,明代大儒杨慎在《山海经补注》中考证称:“黑水广都,今之成都。”著名神话研究大师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中考证,“惟经文作都广之野,郭(璞)注则作广都之野。夷考古籍所引,或作都广、或作广都不一”,认为此“广都之野”即《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的广都县,并据《蜀中名胜记》认为:“其地盖属双流县,在今成都与双流间。”也就是说,都广之野即今之成都平原。而生长于都广之野的建木,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成都平原北部广汉三星堆遗址古蜀国祭祀坑出土的巨大青铜神树正是树干上有九枝,长满花果,停有十只太阳神鸟[3]。研究者多认为此即代表古史传说中供上帝及众神上下天地的天梯神树——“建木”。成都平原为“天地之中”的“都广之野”,三星堆遗址又出土了生长于“都广之野”的青铜神树“建木”,同理,位于“地中央”的“天柱”昆仑山也就只能是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
在古史传说中,昆仑山分三成(层),顶层为上帝下都“天庭”。《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释名·释丘》也说:三成曰昆仑丘。《水经注·河水》亦称:三成为昆仑。《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淮南子·地形训》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乃不死;或上倍之,是谓玄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人,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山海经·南山经》中载有“成山”,其形状“四方而三坛”,与“方八百里”“三成(三层)”的昆仑山一致,故成山即三成之山昆仑山。“昆仑山”之名不过是就山的高度而言(中国古代多有一方之最高山而称“昆仑山”者),“成山”之名则是就山的形状分“三成”而言。成山之顶为上帝下都,也就是“成都”,故最早记载“成都”一名的《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记载的“成都”就是载天之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所谓“载天”,也就是山顶载着天庭。
昆仑山为三成(层)之山,天庭位于昆仑山顶,这在古蜀国考古发现中得到了证实。岷山东麓的广汉三星堆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古蜀国的早期都城遗址。三星堆博物馆中陈列的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神坛,造型作四方形三层:底层为翼兽,中层为祭师,上层为神山顶上承载的天庭神殿。代表王者巫师的青铜大立人像亦是立于四方形一层基座上;玉璋上雕刻的群巫礼天图也是众巫师立于高山之顶祭祀上天。1956年考古发掘的成都市北郊羊子山西周至春秋时期古蜀国祭祀土台,同样为四方形三层祭坛[4]。考古发现表明,在古蜀人的观念中,天庭在四方形三层高山之顶。
又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为上帝镇守昆仑山大庭的神祇为开明兽。《山海经·西山经》记此司掌上帝下都昆仑山的开明兽神名为“陆吾”,负责“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这一司掌天庭的虎身人面陆吾神为开明兽,而“开明”乃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蜀国的王族名号,今成都城建城即始于开明氏。蜀国第五世蜀王开明将都城由郫邑迁治于此。公元前316年秦国所灭的蜀国即开明氏建立的蜀国。显然,构建此神话的应为开明氏蜀国,他们以其王族之神为镇守上帝下都昆仑——成都山之神,并名其王统治镇守之王城为“成都”,以此表明开明氏受上帝之命上守天庭、下守人间的天命神授地位。结合岷山为古蜀人发祥地,古蜀国的统治中心在岷山东麓被神化为与昆仑圣山同位于天地中央的“都广之野”的成都平原,成都平原上的三星堆遗址古蜀国祭祀坑面向古岷山主峰祭祀,成都金沙古蜀国遗址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大玉琮上雕刻的巫舞者形象所反映的内容也为祭祀古岷山主峰女几山山神[5]等,古蜀国开明氏王族神灵为上帝镇守的昆仑天庭也只能是成都平原西缘的岷山——“成都山”。
岷山为昆仑圣山“成都山”,故三星堆遗址古蜀国祭祀坑皆面向古蜀人发祥地的古岷山主峰九顶山(古女几山、章雒山)。以昆仑“成都山”(岷山)、“都广之野”为天地之中,反映了古蜀人以蜀地中心区为天下中心的思想,犹如建国于北方黄河中下游的周王朝以其王国为“中国”、以王国中心区为中原的思想。而位于“成都山”下、“都广之野”上的开明氏蜀国王城,也就因此得名为“成都”,以示蜀国君主天命神授的君王地位,犹如周公为周天子营建的洛阳王城被称为“成周”(天周)一样。古史神话传说中的天帝为黄帝,天庭即黄帝的宫殿。《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昌意娶蜀山氏女。”西陵即蚕陵,因系传说中古蜀先王蚕丛陵葬之地而得名。汉代置蚕陵县,故地在古岷山主峰女几山(九顶山)西北的叠溪、今茂县北部较场村。蜀山为岷山别称之一。古史文献记载黄帝娶嫘祖生昌意,昌意再娶于母族蜀山氏生颛顼帝,并传下古蜀王一脉,故有“蜀王每世相承为黄帝后”之说。《史记·三代世表》记西汉博士褚少孙言:“蜀王,黄帝后世也。”岷山为古蜀人发祥圣地,蜀之王族又相传为黄帝后世,岷山被神话构造为居天地之中的天庭圣山自然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