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等待自然界的恩施

不能等待自然界的恩施

人们探索微观世界的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微观粒子,并研究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然而,要想通过核反应或微观粒子反应,产生一个质量为m的新粒子,那么,参与反应的初始粒子的能量必须大于E=mc2(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实际做起来还要比这个值高得多。例如,我们若想产生一个微乎其微的电子(它的静止质量只有9.1×10-28克,换句话说,将1万亿亿亿个电子堆在一起,它们的总重量还不到10克),最少得投入51万电子伏的能量。

放射性发现之后,人们测量到天然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所放出的α粒子、β粒子等具有较高的能量。例如,居里夫人发现的镭元素在其放射性α衰变中放出的α粒子,平均动能在470万电子伏左右。在20世纪初,人们还无法用人工方法将任何物体加速到具有兆电子伏量级的能量。因此,放射性发现后人们纷纷用这种天然的原子“炮弹”去轰击各种原子核,并获得不少新发现。

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自然界的恩施很快就不管用了。例如,要产生一个中子,所耗费的能量是产生一个电子的能量的2000倍,这样,反应初始能量必须达到10亿电子伏的程度,这是一般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所无法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