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随着人类认识范围的扩大和深入,牛顿力学开始显得捉襟见肘。就拿万有引力来说,太阳与地球相距有1.4亿千米之遥,这中间是一片真空,那么,太阳是靠什么来吸引地球的呢?牛顿本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超越空间的引力作用称为“超距作用”。这种提法多少有点回避矛盾的味道,它把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变成不用花费时间,也无需中间媒介传递的神秘东西。

img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

这回又是爱因斯坦在推动科学的发展了。1916年,在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后11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他的“广义相对论”。这是一种全新的引力理论。爱因斯坦在重新审视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引进了“引力场”的概念。太阳吸引地球是通过太阳四周的引力场作用于地球的,就像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场,磁铁通过磁场来吸引铁钉之类的铁磁物质一样。物质越密集的地方(例如太阳四周),引力场越强,作用在这个地方的引力越大。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引力场的存在改变了空间的性质。在牛顿的引力理论中,空间是平直的;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中,空间是弯曲的,而且物质越密集的地方,空间弯曲得越是厉害。不仅如此,引力场的存在改变了时间的均匀流逝,引力越强的地方,时间流逝得越慢。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空间弯曲是怎么回事,我们来打一个比方(仅仅是比方而已)。假定有一张均匀的橡皮薄膜,被四处均匀地用力张开。在橡皮中间放一粒小而重的铅弹,它将在这橡皮中间造成一个凹陷。如果我们事先在橡皮上画上方格子的话,这时就可以看出,在铅弹周围原来平直的方格子变得弯曲了。如果在凹陷处的边缘放一个塑料小球(质量比铅弹小得多),就可以看到它会沿着凹陷处转圈,并逐渐掉进凹陷中去。这形象地表现出质量小的物体受到质量大的物体的吸引。

由于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这些空间与时间的特征,与我们日常所见的大相径庭,因此,这一理论提出后相信者寥寥无几。但检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科学实验,广义相对论终于迎来了它的胜利。

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是针对惯性系的。后来,爱因斯坦把相对论推广到非惯性系上,于1916年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样,原先的针对惯性系的相对论就被称为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有两个:一是广义相对性原理,即自然定律在任何参考系中都有相同的数学形式;另一是等效原理,即小范围内的万有引力同某一加速系统中的惯性力相互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