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正在此时,奥地利物理学家发现了宇宙射线,这是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流,其中尤以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初级宇宙射线”的能量为最高,有的粒子能量高达1万亿亿电子伏。

宇宙射线的发现使科学家们再一次获得了自然界的恩施,并由此而获得不少关于宇宙空间的新知识。

可是,科学家们在利用宇宙射线进行微观粒子研究时,总有一种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例如,据统计,能量为100万亿电子伏的超高能宇宙线粒子,在地面上每平方米每小时平均只降临一个,而且这个粒子究竟从东北角来还是从西南角来,人们无法事先知道,人们也不知道这个粒子是带正电的还是带负电。更主要的是,要进行一次产生新粒子的高能物理实验,单靠几个粒子去轰击靶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足够多(数以亿计)的粒子去轰击才能打中靶子。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粒子去打靶?因为微观世界的靶子实在太小了,有人计算过,能使粒子炮弹打中粒子靶的可能性,远远小于奥运会射击比赛中每枪都命中10环的可能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射击冠军是枪枪满环的)。

因此,利用宇宙射线进行物理实验只能是“守株待兔”式的,即根据事先设计的方案把实验仪器放到高山顶上的宇宙线实验站,然后就等待所要求的粒子降临,并引起所期望的反应。这一等少则几天、几个月,多则几年、几十年,有时候等了一辈子也没有等到预期的反应发生。

渴望解开自然之谜的科学家,等不及自然界的恩施了,他们决心用人工方法来制造原子大炮。这就导致了加速器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