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效应
2025年09月26日
多普勒效应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火车拉响汽笛急驰而过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当火车朝我们开来时,汽笛声越来越尖;当火车离我们而去时,笛声则越来越低沉。笛声音调由高尖变为低沉,说明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频率由高变低。发声物体相对于接收声音的观测者运动时,它所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虽然始终如一,可是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却前后不一,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不仅适用于声波,而且也适用于光波。一个运动着的光源(例如像太阳那样在发光的恒星),只要它运动得足够快,它所发出的光线到达我们的眼睛时,频率会改变,也就是光的颜色会改变。在可见光中,频率最高的是紫色光,频率最低的是红色光。因此,光的频率变高就称为“紫移”;光的频率变低则称为“红移”。当光源朝着我们运动时,它所发射的光会发生“紫移”,颜色朝着紫端变化,原来发出的绿色光,我们看见后变成蓝紫色了;反之,当光源离我们而去时,它所发出的光会发生“红移”,在我们看来是向红端变化了。
天文学家对恒星的发光(光谱)进行过长期研究,并有了很好的了解和记录。他们常常反过来利用多普勒效应:把某个恒星所发的光谱跟正常的光谱相比较,如果光谱线“紫移”,则说明这个恒星正向着我们运动而来;如果光谱线“红移”,则该恒星背离我们而去。而且,根据“紫移”、“红移”量的大小还可估算出该恒星的运动速度。
多普勒效应在天文观测中是非常有用的,它不仅可以测星体的直线运动,还可以测星体的自转。因为一个星球在自转时,总有一端朝着我们运动,另一端背着我们运动,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光谱线的偏移情况,来研究它的自转周期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