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贡献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贡献

正当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对称性中时,1956年夏天,在美国工作的两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经过对粒子物理学中的“θ-τ之谜”的仔细研究后,大胆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一结论震惊了全世界物理学家,许多人表示难以接受,泡利断言:“我不相信上帝是一个软弱的左撇子,我敢打赌,实验将获得对称的结论。”不知泡利是否真的与人打过赌?如果打过的话,他就输定了。因为就在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同一年,同样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等人,很快用钴60(60Co)的β衰变实验证实了这个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铁一般的事实表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是不守恒的。物理学中的金科玉律被打破了,李政道、杨振宁由于这一重要贡献而荣获195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img

李政道教授

相互作用

物理学家认为,世界上的相互作用只有四种,它们是:引力相互作用(即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即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在微观世界中,引力相互作用是忽略不计的。电磁相互作用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弱相互作用,顾名思义,它很“弱”,作用范围仅10-15厘米,主要是支配一些粒子的衰变过程。目前,人们对强相互作用知道得还比较少。

1953年,有人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衰变时,似乎有两种不同类型的K介子。一种叫θ介子,它衰变为两个π介子。由于π介子具有奇宇称,在数学上,奇数+奇数=偶数,因而θ介子应该具有偶宇称。另一种叫τ介子,它衰变为三个π介子,奇数+奇数+奇数=奇数,也就是说,τ介子的宇称应该是奇宇称。然而,精密的测量表明,θ介子和τ介子具有相同的质量、电荷和寿命,它们似乎就是同一种粒子。但是,如果θ和τ是同一种介子的话,它既具有偶宇称,又具有奇宇称,这就破坏了宇称守恒,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于是,全世界的物理学家被这恼人的“θ-τ之谜”弄得左右为难。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在仔细检查了所有的实验资料后发现,在涉及弱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方面,从来就没有直接的实验验证。这两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经过周密的研究,断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θ和τ属于同一种介子。他们还指出,可以用β衰变实验来证实这一推测。1957年,女物理学家吴健雄领导的一个实验小组,用钴60原子核的β衰变实验漂亮地证实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推测。以后,又有一些实验也证明了这一推测。

在1956~1957年间,人们用来证明宇称不守恒的实验,还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C守恒也不成立。1964年,更令物理学界头疼的事发生了: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发现,在中性长寿命K介子的衰变中,CP联合反演也不守恒。这里要说明一下,在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前,人们还提出了一个“CPT定律”,它表明在分立变换下不仅CPT各自守恒,而且当电荷共轭变换、空间反演变换、时间反演变换这三种变换同时进行时,物理定律也是不变的。迄今为止的所有实验表明,这个结论是对的。现在,既然CP不守恒,显然T也只好不守恒,这样才有可能保持CPT的守恒。T不守恒意味着时间不再具有前后对称性了。这么一来,上帝不仅在弱相互作用中变成了偏向一边的“左撇子”,而且还在K介子衰变中失去了“记忆”。

img

杨振宁教授

CPT的不守恒表明分立对称性失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人设想这可能是由更深层次的原因——粒子内部结构所引起的。

宇称守恒

按照量子力学理论,由于具有不同的对称性,每个微观粒子都有确定的宇称,它要么是奇数,要么是偶数。宇称守恒定律要求,在粒子相互作用中,参加反应的所有粒子的宇称与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粒子的宇称,必须具有相同的奇偶性,即反应前的总宇称如果是奇数,那么反应后的总宇称也应是奇数。同样,这对于偶数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