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有人认为,生命这种极为有序的系统的存在,是违反物理学定律的。生命这种概率最小的状态之所以会存在于自然界,是因为有“麦克斯韦妖”在作怪的结果。
比利时的化学家普利高津却认为,生命过程与物理过程有着同一个自然基础。所不同的是,生命过程不是按适用于平衡态的经典热力学规律(主要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办事的,它遵循的是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平衡态”?什么是“非平衡态”?
平衡态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物质热运动状态。一杯水放在密闭的绝热容器中,过不了多久,水的蒸发现象就停止了,即水和蒸汽达到了饱和状态。这时候如果没有外界的影响,水也就不再发生宏观上的变化(如温度、压强上的变化),我们就说水在容器中达到了一种“平衡态”。平衡态不是静止状态,这杯水从宏观上看起来是放在那里不动的,可是从微观上看,水分子却是时时刻刻在做着热运动。只是全体水分子热运动的平均效果(如温度、压强等)不随时间而改变,宏观上表现为水的温度、压强等保持不变。还是类似的例子,将刚烧开的水灌进一个热水瓶里,不要灌满,只灌到它容积的90%,然后盖上盖子。这时,水瓶里水面上的空间里充满了水蒸气,过一会儿,水蒸气的温度、压强都不再变化,与下面的开水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但是,从微观上看,千千万万的水分子不停地从液相变成气相,又以同样的速率从蒸汽再回到水中。这种“过饱和”蒸汽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物理学上把这种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外界不对系统作功,也不传热)的条件下,其宏观性质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状态统称为“平衡态”。它是热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整个经典的热力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平衡态之类概念的基础上的。
有平衡态就有非平衡态,所谓“非平衡态”,就是指系统的宏观性质(温度、压强、浓度等)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这时,系统内的微观粒子将作有序运动,从而引起各种宏观物理过程。例如,把一小杯热水倒进一大杯冷水中,这两者的温度处于不平衡状态,于是,热水中的热量就向冷水部分流动,最终使全部水各处的温度都一样。这一实验表明,在没有外界影响时(这两种水混合后,再没有外界的影响了),原来处于非平衡态的系统总会自发地趋于平衡态。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一滴墨水滴到一杯清水中,由于浓度的不平衡,墨水分子在清水中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清水中。又如,由于电压的不相等,电流总是从高电压处流向低电压处,一直到电压相等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