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社会学研究:“结构洞”与“弱连接优势”

著名的社会学研究:“结构洞”与“弱连接优势”

为了证明“创新者的孤独”,我们去了解些别人的研究,这些研究中有些是成名已久的实验,而有些则是刚刚做出来的研究。不管是哪种实验,都有它的价值。在成名已久的实验中,如果幸运的话,可能会捡到沧海遗珠,作者会在文中提到一些他想要做,但是基于现实条件没有做到的想法;而在比较新颖的研究,有些是可以和前者的想法串联起来的,这样就可以为自己做实验提供新思路。我们介绍两个研究,分别是著名的“结构洞”研究(Structure Hole),这是Ronald S. Burt在1992年发表的一篇研究结论。Damon做的传播学的实验。非常推荐读者们深入地读一读关于结构洞的研究原文《Structural Holes and Good Ideas》(原文链接:http://www.jstor.org/stable/pdf/10.1086/421787.pdf)。

听起来“结构洞”是一个高大上的专业名词,其实它所要揭示的社会现象通俗易懂,每个人都会对“结构洞”表达的社会现象有深刻的体会。在详细的介绍结构洞理论时,我们在社会学中发现一个跟“结构洞”非常相似的理论——“弱连接的优势”(1973, Mark S. Granovetter))。“弱连接的优势”理论相比于结构洞更容易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依据沟通互动的频率,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像与我们的爸爸妈妈、男朋友、女朋友、男闺蜜、女闺蜜等互动频繁的人际联系,称为“强连接”,还有一种是像与同学、邻居、远亲等定频互动的人的联系,称为“弱连接”。那为什么说“弱连接”有优势呢?Mark S. Granovetter对在美国找工作的人们调查研究后发现,人们找工作的时候,亲密的朋友往往帮不上什么忙,真正能介绍到工作的往往是陌生人。

理解完“弱连接力量”之后,我们再来看“结构洞”这个乍一看上去高深莫测的词。有段时间《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教你如何活得像月薪五千》这篇微信推文,让北京西二旗的码农们人傻钱多不会玩的形象深入人心;这篇推文当即引起了众多国贸人的“共鸣”,《月入五千的国贸人,教你如何活得像年薪百万》描述了国贸商人痛苦而又体面的生活,“国贸人和西二旗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硕大无朋的城市,呼吸着同样的充斥着pm2.5的空气,但他们却无法相互理解,甚至互相歧视。”,三里屯酒吧街是北京夜生活最“繁华”的娱乐街之一,这里聚集了众多活力四射、纵情玩耍的青年,他们在夜晚酒吧的灯光下极力释放真我。虽然大部分西二旗人和国贸人在两条平行线上各自生活着,但是也有两三个西二旗码农在完成一个项目后,选择在三里屯的酒吧里像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那样摇摆,他们很有可能和两三个释放经济压力国贸人一起在三里屯的舞台上狂欢,并且相处的非常融洽。这样不单单混迹于代码圈,还混迹于三里屯和国贸人的圈子的西二旗码农,将这三个圈子联系起来,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形象的说,“桥”下的“洞”就是这里指的“结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