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群结构理解“朋友即限制”
我们来讲一个数学故事,有一个农场主拉着自己的奶牛在集市上竞猜,集市上的人如果猜中了奶牛的体重,就把奶牛送给他,路过的人纷纷上前猜测奶牛的体重,统计人们给出的猜测值,发现猜的人越多,猜的人的均值就越逼近奶牛真正的质量,现在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越多,均值越逼近奶牛真正的质量呢?你会想到什么,可能有人会想到“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布状态,集市上的人们猜测数据的集合很可能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均值会不断接近真实值,这个猜测是正确的。在猜奶牛体重的过程中,人们心中会不自觉的把奶牛的体重和自己熟悉的东西的体重相比,可能汤姆的家中刚好有一只奶牛比农场主的奶牛要大一些,那他就觉得奶牛体重应该低一点比较准确,但是低多少呢,不知道,而杰克的家中的奶牛比农场主的奶牛小一些,他就会猜的高些。所以,猜测值相比于真实值可能会大也可能会小,那集市上的人会一直猜的比真实值都大吗,显然不可能,会猜的一直比真实值都小吗,好像出现这样结果的概率也比较小。可能猜多猜少的人近乎一半一半,如果是这样,猜多猜少的部分互相抵消,最终的结果就接近奶牛的真实体重了。
Joshua Becker与Damon Centola等人仔细地研究了“人越多,越能够得到真实值”的这种现象,他们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ANS)的论文《Network Dynamics of Social Influence in The Wisdom of Crowds》中,描述了一项猜泡泡糖的实验。在一个杯子里,放满球形的泡泡糖,邀请很多人过来参加实验,这个实验好像参与实验的人中一部分吃过一模一样的泡泡糖,一部分人没有,实验者根据猜测结果,发现人们在猜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社群结构:中心化社群结构与非中心化社群结构。对于中心化结构,群体的猜测结果与中心的人的猜测结果保持一致,如果中心的人猜测比较准确,人们的猜测会越来越接近事实,否则,人们会越来越远离事实,中心的人引导了整个故事的发展,领导的方针正确,公司、国家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否则就会衰落。而对于非中心化结构的社群,没有领导,所以大家的想法是发散的,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不大。

图5-2 猜测杯中泡泡糖数量的实验(1)
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其实是想回到最初我们提出的观点:朋友即限制。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社交圈的限制性与社群内部联系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中心化结构的社群,领导人的思想会限制在这个群体里的所有人的思想;而如果是发散型的社群,人们之间的限制关系很弱,一个人有过激的想法不妨碍另外一个人有过于保守的想法,最终,这类社群整体得到的想法将会比较中庸。

图5-3 两种社交圈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