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与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随着互联网出现,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升,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在计算机的使用和接触程度上存在差异,进一步出现了拥有信息者(Information haves)和不拥有信息者(Information havenots)的分化,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这一概念兴起,人们越来越担心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会造成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与印刷时代的受众多为主动的文化精英相比,电视的受众无论社会地位如何,使用电视时的状态多为被动都不同。网络时代的受众,则存在两种状态——从事互动者和被互动者(也称为“潜水”,这部分人往往占据一个网站用户的绝大多数。前者能主动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建立互联网,而后者十分被动,其对互联网的使用多为被动地接触被前者所塑造的网络,这就使得数字鸿沟可能进一步拉大。
如果我们从社会阶层的视角重新审视数字鸿沟这一问题,一切就会变得更加有趣了。阶层分析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阶层结构往往是导致各种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根本因素,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方面,它深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国家和政治领域。可以说,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处于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斗争的过程,数字鸿沟是阶层分化这一现象在互联网时代的再现,还是更有其深远的意义和内涵?
马克思和韦伯的早期研究奠定了经典阶级分析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阶层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现象,阶层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其划分通常是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生产体系、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或关系所决定的,社会阶层的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甚至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韦伯则主张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分别对应于经济标准、政治标准和社会标准。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和社会标准(声望)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时甚至是相互重叠的,但它们又可以各自独立,他主张用这三项标准综合起来进行社会分层。
马克思和韦伯对社会阶层的划分,其视角都比较宏大而全面,本文从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这一概念来理解人们的阶层差异。布尔迪厄对阶级的理解,是根据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相似地位”来界定的,布尔迪厄在阶层划分的意义上来对“品味”这一概念提出了新的理解。他认为品味表现的是一种表现与其他人或其他群体相区别的偏好。品味成了阶级的一种象征和标志。通过“惯习”这一概念,布尔迪厄在社会空间和阶级之间建立了一种非直接的因果联系。由三维空间塑造的社会阶级结构,内化人们使其形成独特的阶级惯习,接着,不同阶级的成员,在各自阶级惯习的约束下,带着自己特有的性情倾向,进入到不同的社会空间(场域)。在这一“场域”中,惯习逐渐系统化,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生活方式。惯习营造了品味、言谈、举止、衣着、仪表等综合品质,尤其是消费行为。也就是说,生活方式可以看作是通过生活实践展现出来的阶级关系。
数字媒体一直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阅读和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记忆力都有极大的关联。可以说,掌握一切知识的基础都始于阅读。2017年,耶鲁大学人类行为实验室曾采用亚马逊网站(Amazon)上的大规模用户购书行为数据挖掘出了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在对科学的消费行为模式上的不同。他们发现,政治倾向偏向自由派(liberal)的人更喜爱购买基础科学类书籍,如物理学、天文学、动物学等,而政治倾向偏向保守派(conservative)的人更喜爱购买应用科学类的书籍,如犯罪学、医学、地球物理学等。总体上来看,政治倾向偏保守的人购买的科学类书籍会比政治倾向偏自由的人购买的范围更窄。这些研究发现表明,阅读行为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不同的书确实会影响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如政治倾向)乃至行为(如购买不同类型的科学类图书等)。
由于手机数据的可用性,已经揭示了许多隐藏的人类行为模式,但还有更多尚待探索。曼尼(Mani)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贫困会增加人的精神负担,占用人的精神资源(Mental Resource),从而影响人的认知水平。换句话说,社会阶层较高的人时间的自主性更强,因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高质量书籍并从中学习,从而更好地经营其工作和生活,而社会阶层较低的人其空余时间往往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干预,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更不谈从书中学习,从而更容易停滞不前。
王海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移动阅读用户的终端设备、平台偏好、阅读时长、转评频度、付费意愿等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并对用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阅读互动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高学历用户有较强的付费意愿,通常情况下,这部分人群的收入相对较高,阅读兴趣也多在内容质量较高的深阅读内容。张李义分析了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和阅读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总是倾向于购买学术书籍,而另一些人则喜欢网络文学。

图6-1 注意力的流动与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利用大规模的阅读行为数据,我们希望重新审视一个并不足够“新颖”但极重要的问题: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如所示,我们假设社会阶层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形成了“知识沟”,从而进一步稳定了富人和穷人的社会地位。我们猜想,人们可能被困在忙碌的低收入工作与娱乐性阅读之间的循环中。不同用户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导致阅读时间模式的差异,从而决定了阅读内容的差异;而阅读内容又影响了读者从中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反过来塑造其社会阶层。简单说,优秀的人工作之余还在读高质量的书,娱乐的人工作之余就在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