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
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对于社会阶层会有不同的定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社会阶层不仅仅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层面,如教育、财富和工作,同时还包括他对自我的评价以及人际关系。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如审美偏好、语言、身体健康、主观幸福感和认知能力等。研究者Kraus等(2012)对此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可以让我们看到穷人与富人心理行为差异的一些有趣的方面。不同阶层个体的认知模式差异显著,这些模式表现在自我概念、社会认知以及人际领域。低社会阶层的个体对威胁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其控制感较低。低阶层个体所处环境本身就具有更高的脆弱性和更多的外部威胁,因此身处其中自然对威胁的预期更高,也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威胁。在社会认知方面,低社会阶层个体共情能力更强,倾向于环境归因,对群体类别持社会建构观念。在人际领域,低社会阶层的个体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这与他们面对的威胁更多密不可分。
社会科学家也已经确认,阶层对个体社会生活影响重大。在社会科学中,通常会使用一些财富相关的变量来定义量化社会阶层。在我们的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是来自一个中国主要城市随机抽取的10,0000个用户的手机使用记录。用户的简介信息包括手机品牌(主要是苹果和三星用户),手机终端价格(基于手机品牌和型号),费用(月电话费,流量费和订购套餐费的总和),电话时长,流量使用量,性别,年龄和房价(根据被记录的地理位置推测出来的住宅信息并匹配对应价格)。我们使用手机终端价格、费用和房价这些信息来匹配一个人所属的社会阶层。
身处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差别。反过来,个体在生活上的很多行为也会进一步固化他的社会阶层。Mani提出过一个新的角度来来解释贫穷和反生产之间的关系。他发现贫穷阻碍了认知功能,因为贫穷相关的思虑消耗了太多心理资源,所以无法顾及其他任务。他做了两个实验来证明结论-实验室研究和田野调查。在实验室里,参与者被随机提问有关难的问题(涉及高费用)和简单的问题(涉及低费用)。面对简单的问题,穷人和富人的表现并没有差异,但面对难的问题,富人的表现就会显著的好。此外,在田野调查中,他们发现对于同一批农民,他们在庄稼收获(富)的时候比庄稼收获前(穷)有更好的表现。这两个研究表明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太多关注经济问题会导致无法顾及其他事情,而这会进一步加剧贫穷。在这篇文章,我们也想要从相同的角度研究社会阶层是怎么影响我们在数字媒体上的使用,同时数字媒体又是如何固化社会阶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