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泽西州的穷人与富人

新泽西州的穷人与富人

第一个研究由四个实验组成。位于新泽西州的一个商场的购物者有偿参与了实验(详细信息请参阅补充材料)。这个样本包含多元化的收入范围,其中家庭收入中位数约为70000美金,而家庭收入下限大概在20000美金左右。这个样本总体上来说在美国很有代表性,样本中的穷人收入水平大概对应着美国整体收入分布的最后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的人群的收入状况。我们通过家庭收入除以家庭规模的平方根来计算有效收入(25),并通过对这个变量的中位数来划分“富”和“穷”。

在实验1中,被试者每隔几分钟就会接触到四个假设的情境(n=101名参与者)。每个情境都描述了被试者可能会经历的财务问题。例如:“您的车遇到了问题,需要一定数量的美金才能修好。您可以全额付款,贷款,或者碰碰运气暂时放弃这项服务......您将如何做决定?”通过触及金钱相关的问题,这些情境会引发被试者关于自身财务的想法。它们旨在引发任何初期的易被激活的财务忧虑。

当被试者看过每一个情境并开始思考怎么解决问题时,被试者会参与两个基于计算机的任务来测量认知功能:瑞文渐进矩阵(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和空间兼容性任务。瑞文测试包括一系列形状,其中一块形状是缺失的(27)。被试者必须从几个替代选项中选出最适合缺失空间的形状。瑞文测验是智商测验中的常见组成部分,常被用于测试“流体智力”。这种能力独立于已有知识,是指逻辑思维能力和在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不兼容任务需要参与者快速反应并经常需要违背他们最初的冲动做出选择。当屏幕上显示数字时,他们必须按下相同的按键来响应某些刺激,而按下不同的按键来响应其他刺激。响应的速度和准确度可以衡量认知控制(30),这是一种指导思想和行动来符合内在目标的能力(31)。两者都是非语言任务,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读写能力的潜在影响。当被试者完成这些任务后,他们通过计算机输入或录音机给出最初场景的答案,然后转到下一个场景我们还在实验结束时收集了参与者的收入信息。

被试者会被随机分配到财务困难的情境中,这些情境中涉及相对较高的成本(例如,汽车需要1500美元修理);或被分配到成本较低的“简单”情境(例如,汽车需要150美元修理)。由于简单情境中的金额总数较小,我们预计对于无论是富有的被试者还是贫困的被试者来说,这种情况会引发的财务忧虑都会较少。相比之下,我们假设在困难情境下的大笔款项将会在穷人被试者中引发财务忧虑,而对于富裕的被试者来说则没有太大影响。

图8-1 实验1瑞文实验与认知控制任务表现

图注:实验1中穷人和富人参与者在困难和简单条件下瑞文测验和认知控制任务的准确率。(左)在瑞文测验上的表现。(右)在认知控制任务上的表现。误差条反映±1标准误。顶部水平条显示双向交互(穷人与富人×困难与简单)。*P<0.05,**P<0.01,***P<0.001。

实验1中被试者的认知表现绘制在图1中。对于旨在引发轻微财务担忧的“简单”情景来说,穷人和富人的表现相似[瑞文测验:t(50)=0.13,P=0.90;认知控制任务:t(50)=1.55,P=0.13]。相反的是,当处于财务困难的情境时,穷人在瑞文测验[t(47)=3.21,P<0.01]和认知控制测验中[t(47)=5.22,P<0.001]表现都明显差于富人。双向方差分析揭示了收入与所处情境之间强交互作用[瑞文测验:F(1,97)=5.12,P=0.03;认知控制任务:F(1,97)=7.86,P<0.01]。在这两项任务中,富人都不受情境条件影响[瑞文测验:t(48)=0.56,P=.58;认知控制任务:t(48)=1.04,P=0.30],而穷人在困难情境下表现更差[瑞文测验:t(49)=2.63,P=0.01;认知控制任务:t(49)=3.98,P<0.001]。因此,穷人的整体表现显著地低于富人的整体表现[瑞文测验:F(1,97)=5.61,P=0.02;认知控制任务:F(1,97)=23.24,p<0.001]。这个效应的大小是很可观的,这个实验中以及其他相继的重复性实验样本中,科恩系数d(Cohen's d)在0.88-0.94之间。

为了排除“数字焦虑”的影响,实验2使用了与实验1相同的一组数字,但是应用在非财务情景中。这样的实验设计再现了数字问题,但并没有引起财务方面的担忧。我们发现情景的难度与被试者的收入之间没有交互作用(更多细节可在补充材料中获得,实验2)。因此,实验1中穷人被试者认知能力的降低并不是数字焦虑所引起。

图8-2 实验3瑞文实验与认知控制任务表现

图注:在实验3中提供激励时,穷人和富人参与者在困难和简单条件下瑞文测验和认知控制任务的准确性。(左)在瑞文测验任务上的表现。(右)在认知控制任务上的表现。误差棒反应+1标准误。顶部水平条显示双向交互(穷人与富人×困难与简单)。*P<0.05,***P<0.001。

如图8-2.在实验3中提供激励时,穷人和富人参与者在困难和简单条件下瑞文测验和认知控制任务的准确性。(左)在瑞文测验任务上的表现。(右)在认知控制任务上的表现。误差条反映±1标准误。顶部水平条显示双向交互(穷人与富人×困难与简单)。*P<0.05,***P<0.001。

实验3在实验1中增加了激励措施:除了标准参与费用外,被试者在两项测试任务中每给出一次正确答案都获得0.25美元。图8-2总结了实验3中被试者的认知表现(n=100名参与者)。与之前类似,穷人在简单情境下的表现类似于富人的表现[瑞文测验:t(46)=0.26,P=0.79;认知控制任务:t(46)=1.02,P=0.31],但穷人在困难情境下认知表现更差[瑞文测验:t(50)=3.34,P<0.01;认知控制任务:t(50)=3.54, P<0.001]。富人在简单和困难的情境中均表现出色[瑞文测验:t(45)=0.07,P=0.94;认知控制任务:t(45)=1.42,P=0.16],然而穷人在困难情境下表现显著更差[瑞文测验:t(51)=3.75,P<0.001;认知控制任务:t(51)=3.67,P<0.001],这使得收入和情境之间产生了一个稳健的交互作用[瑞文测验:F(1,96)=4.34,P=0.04;认知控制任务:F(1,96)=4.31, P=0.04]。尽管存在激励措施,并且我们假定穷人应该比富人更需要钱,但穷人的整体表现更差[瑞文测验:F(1,96)=6.55,P=0.01;认知控制任务:F(1,96)=11.88,P<0.001],赚的钱比富人少18%(0.71美元)。

实验假设的场景旨在引发参与者的财务忧虑。然而在实验1-3中,认知测试本身可能产生额外的认知负荷,因为它们是在被试者思考如何应对情境时完成的。为了排除这一点,实验4(n=96名参与者)复制了实验1,只是除了被试者在进行瑞文测验和认知控制任务之前先完成对财务情境的回答。也就是说,被试者像实验1那样查看每个场景,对场景做出了回应,然后再完成瑞文测验和认知控制任务。由于场景呈现和被试者回应期间没有其他干预任务,因此我们添加了一些与场景相关的问题从而使实验时间与实验1等同。他们认知表现汇总在如图7-3中。

图8-3 实验4瑞文实验与认知控制任务表现

图注:实验4中的穷人和富有参与者在困难和容易条件下,瑞文测验和认知控制任务的准确性。(左)在瑞文测验任务上的表现。(右)在认知控制任务上的表现。误差条反映±1个标准误。顶部水平条显示双向交互(穷人与富人×困难与简单)。*P<0.05,**P<0.01,***P<0.001。

实验4结果与实验1和3中的结果相同。和之前类似,收入和情境之间存在强交互作用[瑞文测验:F(1,92)=4.04,P=0.04;认知控制任务:F(1,92)=6.66,P=0.01];富人和穷人在简单的情境下表现相似[瑞文测验:t(48)=0.41,P=0.69;认知控制任务:t(48)=0.43,P=0.67],但在困难情境下,穷人的表现明显比富人表现得更差[瑞文测验:t(44)=3.55,P<0.001;认知控制任务:t(44)=3.34,P=.002]。对于富人来说,情境没有显著影响[瑞文测验:t(47)=0.08,P=0.93;认知控制任务:t(47)=0.72,P=0.47],但对于穷人来说影响很显著[瑞文测验:t(45)=3.26,P=0.002;认知控制任务:t(59)=3.94,P<0.001]。同样,穷人的整体表现比富人的整体表现更差[瑞文测验:F(1,92)=6.42,P=0.01;认知控制任务:F(1,92)=8.74,P=0.004]。

虽然结果非常一致,但这些发现具有局限性。实验室研究产生的因果归因是以牺牲一些外部效度为代价的。例如,在实验4中,假设情景本身——即使在给出答案之后——仍然可能给人们的认知系统带来额外负担。总体上来说,在所有的实验中,我们都明确关注财务问题的担忧。这种明确的关注可能并没有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情况。富有的环境可能会产生其他的忧虑(比如更大量的购买行为),因此产生与穷人类似的负担。也有可能——尽管不那么合理——穷人开始组织他们的生活来避免这些担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实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