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队PK大团队
我们刚刚完成测量创新的工作,现在我们要进一步的应用这项工作来回答社会中的问题,小的团队还是大的团队更擅长创新?理论上,在大团队中研究问题,会存在多样的视角,好比上一章提到的去中心化的社群,大家有很多想法,互相抵消之后,会产生中庸的想法,如果在小团队,研究的问题非常集中准确,对问题的研究可能要深入。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一个小团队,他提出了一个关于引力波的问题,在100年间,有1000个科学家回答了他的问题,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那我们能不能提出这样一种想法:“创新就是提出问题?,不断的突破已有的认知”?因此,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假设:小团队擅长提出问题,大团队擅长解决问题,这个假设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它跟我们很多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向航空航天飞行问题,最早是由极少的人,突发奇想而成,而真正要实现飞向太空的梦想,则需要NASA、中国航空航工程等大团队的研究,似乎没有听说过在地下室的两个人(小团队)能够制造出一支火箭成功飞向太空。提出这样的假设并不是想否认大团队创新的活力,而是小团队和大团队各有所长,像谷歌、百度这样的大团队既开发了创新型的产品,也解决了颇多社会问题。
为了在大规模的数据中检验我们提出的“小团队擅长提出问题,大团队擅长解决问题”的假设,我们采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数据,首先是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在一百年(1915-2015)中记录的四千四百万论文数据、其次是美国专利数据库中在四十年(1975-2015)中记录的五百万专利数据、以及GitHub数据库在三年中记录的一千六百万开源代码的数据,数据涵盖了人们在科研、技术、开源代码三个领域非常不同的组织关系,知识生产方式的行为,这使得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更站得住脚。

图5-6
图注 小团队致力于创新,大团队则努力发展创新.a-c,对于研究论文(在1954年至20 14年期间发表的42,045,077篇WoS文章),专利(2002年至2014年期间分配的2,548,038件美国专利)和软件(2011年至2014年上传的26,900件Github资料库),文章引用量的中位数随团队规模增大而增多,相反,创新比率却随之下降。d-f,d-f图与a-c横坐标相同,但纵坐标是极端值而非中位数。Relative ratio是将观察到的创新值与基准创新值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被观测的论文、专利和代码的影响力有较大的概率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而最具创新性的概率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加而减少。例如,d表明前5%创新性论文的多少取决于团队规模,8.6%的创新论文由单一作者贡献,只有1.4%的创新论文由10位规模团队贡献。这给出了Relative ratio 8.6/5=1.72和1.4/5=0.28。在软件中,69%的代码库具有等于1的创新值,因此我们使用代码库创新值的最大值而不是前5%。
经过我们的分析发现,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大,团队引用最新的论文越多,而引用历史较久的经典论文却比较少,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大团队偏向引用新文献,捕捉流行的研究。小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对过去的文献追溯更深,思考深入,从而提出新想法,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另外,小团队在创造新的方向,而大团队在发展这些方向,换个说法是小团队擅长提出问题,大团队擅长回答问题。小团队创造一个方向,等待有人发现、赏识他的想法与创新并把它发扬光大,但很可能在等待的过程中,这个团队就消失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创业不易的原因之一,而大团队收割目前已有的注意力流,沿着已经被验证过的好方向去挖掘。
为什么小团队和大团队会有不同的发展策略?解开这个疑惑,得益于我自己的一段研究经历。我是文科背景,有段时间,我觉得物理学非常神奇,希望在物理学期刊上发文章,后来确实发了两三篇物理学的文章,在博士毕业以后,我想带着这种动力继续研究物理,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带,干燥又孤独的地方,一个人日复一日的构造模型,我去设想将两个机制相反的数学模型联系起来,第一个是有朋友的人朋友会越来越多,第二个是有朋友的人朋友越来越少。大概花了1年时间,使用物理学中的一个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投的期刊时评委都非常纠结,不知道该把这类文章归为哪一类,我们的期刊能不能接收这类文章,投递的过程非常的艰辛,我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相当于是一个小团队,我要写一些热门的文章,比如人工智能方向的,显然比不过谷歌、微软这些大团队,我只能绝处求生,写一些还没有开拓过的东西。也是由于自己的这个经历,让我明白,小团队做出开拓新方向的发展策略都是迫不得已,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也想追踪社会热点,热门产业,你也想一开始就进入一个成熟的市场,但成熟的市场,蛋糕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挤进去也只剩面包屑了,那怎么办呢?总不能辛辛苦苦只吃面包屑吧,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会想,不如开拓一个新市场,没有大蛋糕,自己做一个大蛋糕,相反,大团队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已有的注意力流进军成熟的市场。这样就回答了为什么小团队和大团队有不同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