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 技术背景

14.1.2 技术背景

在深入了解NAT 之前,先了解现在IPv4地址的使用情况,在IPv4地址中,按使用的对象可分为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私有IP地址是指内部网络或主机的IP地址,公有IP地址是指在Internet上全球唯一的IP 地址。RFC 1918 为私有网络预留了3个IP 地址块,如下:

A 类:10.0.0.0~10.255.255.255。

B类:172.16.0.0~172.31.255.255。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

上述3个范围内的地址不会在Internet上被分配,因此可以不必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或注册中心申请而在公司或企业内部自由使用。

随着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数量不断猛增,IP地址资源愈加显得捉襟见肘。事实上,除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外,一般用户几乎申请不到整段的C类IP地址。在其他ISP那里,即使是拥有几百台计算机的大型局域网用户,当他们申请IP地址时,所分配的也不过只有几个或十几个IP地址。显然,这样少的IP地址根本无法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于是产生了NAT 技术。

虽然NAT 可以借助于某些代理服务器来实现,但考虑运算成本和网络性能,很多时候都是在路由器上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