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校注》简介
《《全生指迷方》校注》这本书是由.(宋)王贶著创作的,《《全生指迷方》校注》共有39章节
1
“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编委会
顾 问 李振华 张 磊 主 任 夏祖昌 郑玉玲 副主任 张重刚 刘文第 郭德欣 许敬生 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宪龄 牛宝生 卢丙辰 叶 磊 ...
2
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 典籍部分)
主 编 许敬生 副主编 冯明清 侯士良 卢丙辰 刘道清 学术秘书 马鸿祥...
3
原书作者及书籍内容和学术价值简介
一、作者简介 王贶,字子亨。北宋医家,考城( 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人,南京名医宋毅叔之婿。宣和中以医得幸,官至朝请大夫。所著《全生指迷方》,世人多用之。另,《古...
4
序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祥地,从古及今,中原大地诞生许多杰出之士,他们的文化精神和伟大著作,一直指引着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老子、庄子、张衡...
5
原序
余昔任左史①,遇疾濒死,考城王贶子亨,为察众工②之用药而余以生,因以其所著《全生方》一编遗余③,藏之未暇读也。继掌外制④,一日得异疾,谋诸⑤医未决,子亨笑曰:毋...
6
自序
德弥①大者,常存乎好生之心;志弥广者,每切②于立言为教。在上世则有伊尹,逮后汉乃见张机。祖述③神农之经,发明④黄帝之道。虽然术至通神之妙,在乎知虑⑤以为先;药至...
7
前言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光辉灿烂的中原古代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 中州自古多名医。在这块土地上,除了伟大的医圣张仲景之外,还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
8
目录
目 录 “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编委会 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 典籍部分) 原书作者及书籍内容和学术价值简介 序 原序 自序 前言 卷一 脉论 辨五藏六府部...
9
卷一
...
10
脉论
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以有五藏六府,四肢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穴,以象五运六气,四时十二月,周天之度①。阴阳变化,与天地同流②。乖③其气,逆④其理,则...
11
辨五藏六府部位脉法
左手寸口脉,浮取之属小肠为府,沈取之属心为藏,其经则手太阳、少阴。左手关上脉,浮取之属胆为府,沈取之属肝为藏,其经则足少阳、厥阴。左手尺中脉,浮取之属膀胱为府,...
12
辨人迎三部趺阳九候五藏六府脉法
论曰:诊脉之法,其要有三:一曰人迎,在结喉两傍,取之应指而动,此部法天也。二曰三部,谓寸关尺也。于腕上侧有骨稍高,曰高骨。先以中指按骨,谓之关,前指为寸部,后指...
13
诊诸病证脉法
论曰:脉变于内,病形于外,相参以察其理。气热脉满,是谓重实。脉实以坚,谓之益甚。上下相失,不可数者死,谓至数也①。脉口热而尺反缓,皮肤外证也,滑则从,涩则逆②。...
14
辨脉形及变化所主病证法
浮脉之状,在皮肤轻手得之,重按则似有若无。王①于秋,主肺,主风,主虚乏短气。秋得之为顺,春得之为贼邪,冬得之为虚邪,夏得之为实邪,又为微邪,其病不治自愈。纯浮为...
15
卷二
...
16
寒证
论曰: 若其人洒淅①恶寒,但欲厚衣近光,隐隐头重时痛,鼻窒②塞,浊涕如脓,咳嗽,动辄汗出或无汗,甚则战栗,此由寒中③于外,或因④饮冷伤肺胃,内外合邪,留而不去,...
17
热证
论曰:阴不足则阳偏,阳偏则发热。若热从背起,自手足渐渐周身,口舌干燥,欲饮食而不能,此由阴气亏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诸阳起于四末,循行于背,阴不能敛①阳,阳气独行...
18
风食
论曰: 若其人翕翕①如热,淅淅②如寒,无有时度,支节③如解,手足酸痛,头目昬④晕,此由荣卫虚弱,外为风邪所⑤乘,搏于阳则发热,搏于阴则发寒,久不治成劳气⑥,荆芥...
19
风湿
论曰:若身体疼,心烦口燥,欲得水而不能饮,额上微汗,背强①,欲得覆被向火,其脉浮虚,或日晡发热,或身重汗出,而脉但浮,或掣痛②不得屈伸,近之则痛极短气,或身微肿...
20
疟疾
论曰:寒热之病,或寒已而热,或热已而寒,或寒热战栗,头痛如破,身体拘急,数欠①渴欲饮冷,或卒②时而发,或间日③而作,至期便发,发已即如常,此谓之疟。疟脉自弦,弦...
21
痺证
论曰:若始觉肌肉不仁,久而变生他证,病名曰痺。此由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舍于血脉,搏于荣卫,故令皮肤痺而不仁。有热则肌肉骨节烦疼①,有寒则冷。以春得之在筋,夏得之...
22
劳伤
论曰:古书有五劳、六极、七伤,皆由劳伤过度,或五藏六府互相尅贼①,一藏偏损,五行逆伏,以致尽绝,皆谓之虚劳也。 若日顿②羸瘦,短气,腰背牵急③,膝胫酸痿,小便或...
23
气病
论曰:百病皆生于气,其始必由喜、怒、悲、忧、惊、恐,由是变生,形证不一。若其气起于一边,或左或右,循行上下,或在肌肉之间,如锥刀所刺,其气不得息,令人腹中满,由...
24
血证
论曰:诸阳统气,诸阴主血。阴盛则阳亏而阳病,阳盛则阴亏而阴病。阳气侵阴,血失常道,故或吐或衄,或从口,或从鼻。若暴出而色鲜,心烦燥闷,时欲引饮,出至三,阳入于阴...
25
卷三
...
26
诸积
论曰:若腹中成形作块,按之不移,推之不动,动辄微喘,令人寒热,腹中时痛,渐渐羸瘦,久不治之,多变成水虚劳,亦由忧思惊恐寒热得之。阴阳痞滞,气结成形,其脉结涩谓之...
27
诸痛
论曰:诸心腹痛者,或外邪来客,或气相干,其卒然痛而即止者,此寒气客于脉外,得寒则缩蜷①绌急②,外引小络③,得热即止,宜先用熨法,后以良姜散主之。 熨法《指南方》...
28
眩晕
论曰:头眩之状,谓目眩旋转,不能俛仰,头重不能举,目不能开,闭则不能视物,史氏《指南方》云:观物如反①,或如浮水。或身如在舟车②上,是谓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
29
厥证
论曰:若暴厥卒然不知人事,身脉皆动,其状如尸,听其耳中,如循①啸声,股间暖,由邪气折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
30
痰饮
论曰:若咽中如炙肉脔①,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由胃寒乘肺,肺胃寒,则津液聚而成痰,致肺管不利,气与痰相搏,其脉涩,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 半夏(汤洗七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