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诸病证脉法

诊诸病证脉法

论曰:脉变于内,病形于外,相参以察其理。气热脉满,是谓重实。脉实以坚,谓之益甚。上下相失,不可数者死,谓至数也。脉口热而尺反缓,皮肤外证也,滑则从,涩则逆。寸口肤热而尺肤寒,络气不足也。尺肤热脉满,寸口肤寒脉涩,是经气不足,络气有余也。脉寸虚尺虚,是谓重虚,重虚者死。寸虚者,病情无常,神不守也。尺虚者,行走恇然,脉滑则生,涩则死。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谓之形满,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脉缓则生,急则死。下痢白沫,脉沈则生,浮则死。下痢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则生。浮涩之脉,身有热者死。癫疾之脉,博大而滑,久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人病口甘而渴,此数食甘美而多肥,五气之溢也,谓之脾瘅。病人口苦,此因数谋虑不决,胆虚气上溢,是谓胆瘅。凡消瘅之脉实大,病久可治。病人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死不治,谓气口与人迎不相应也。心脉满大,痫瘛筋变。肝脉小急,痫痓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无故而瘖,脉不至,不治自已,谓气暴厥也,气复则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皆为瘕。肝脉并沈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为惊。肾脉大急沈,肝脉大急沈,皆为疝。肺沈抟为肺疝。太阳急为瘕,膀胱气也。太阴急为脾疝。少阴急为痫厥,心病也。少阳急为惊,胆病也。脾脉沈鼓为肠癖,由饱食而筋脉横解,肠癖为痔。胃脉沈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急,皆为偏枯。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脉至而抟,血衄身热者死。心肝脉小沈涩,为肠癖。心脉至如喘,名曰暴厥,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肺脉有余,病皮痺,闭不通而生瘾疹;不足,病肺痺寒湿。脾脉有余,病肉痺,寒中,阴隔塞也;不足,病脾痺。肝脉有余,病筋痺,胁满不利; 不足,病肝痺。肾脉有余,病骨痺,身重; 不足,病肾痺。凡阴病见阳脉者生,谓病人四肢厥,恶寒多汗,脉得洪大数实也;阳病见阴脉者死,谓病人身热狂躁谵言,欲饮水,脉得沈细微迟也。

【校注】

①“上下相失”三句:意谓上下脉象均不相应而其至数又错乱不可数者为死证。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②“滑则从”二句:语出《素问·通评虚实论》。指脉滑则气血皆盛,叫作从;脉涩则气血皆虚,叫作逆。按,“从、逆”即“逆从”,此处指病证的顺逆。

③络气不足也: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于此句前皆有“是经气有余”一句,于义为佳。

④恇( kuāng 筐) :怯弱;虚弱。《说文》:“恇,怯也。”

⑤“乳子”四句:语出《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中医学病证名。指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又名痰喘、哮。肩息,亦中医学病证名。指抬肩以助呼吸之状,多见于严重呼吸困难者。

⑥人病: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病人”,于义为佳。

⑦多肥:此指多食肥腻之物。

⑧脾瘅( dān 丹) :中医学病名。语出《素问·奇病论》。脾瘅是一种过食肥甘,以口中发甜为主症的疾病,易发展为消渴病。

⑨胆瘅:中医学病名。语出《素问·奇病论》。《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内经》谓有病口苦,名曰胆瘅。”

⑩消瘅:此指消渴病。《儒门事亲》:“消瘅者,众消之总名。”

⑪ 颈膺如格:语出《素问·奇病论》。指颈部和胸膺部如有所格拒而上下不通。格,阻拒。

⑫ 谓:通“为”,因为。下同。

⑬ 痫瘛( chì 赤) :此指筋脉抽搐痉挛之症。痫,即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瘛,一作瘈,是一种筋脉拘急、手足挛掣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藏论》:“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

⑭ 变: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也作“变”。变( 变) ,当作“挛( 挛) ”。形误。同文下句即作“筋挛”。又,《素问·大奇论》: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 肝脉小急,痫瘛筋挛。”

⑮ 痓( zhì 治) :痉挛。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痉”。南宋·戴侗《六书故》曰:“医书云痓,亦作痉。考之《说文》,合之以声,痓乃痉之讹,当定为痉。”

⑯ 骛暴:形容肝脉搏动急疾而乱之状。骛,《说文解字》: “乱驰也。”暴,急骤; 猛烈。

⑰ 瘖( yīn 因) :“喑”的异体字。哑。

⑱ 暴厥:中医学病证名。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的一类病。暴,突然。

⑲ 瘕( jiǎ 假) :中医称腹内结聚为瘕。

⑳ 疝:中医学病证名。指内脏凸出或因寒袭而致引痛的一类病症。

㉑ 抟:据文义,疑为“博”之误。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博”。

㉒ 厥:中医将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统称为厥证。

㉓ 肠癖:中医学病名。痢疾或便血沫,统称肠癖。癖,指痞块生于两胁,时痛时止的病证。多由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气血瘀阻所致。

㉔ 横解:张弛义。

㉕ 抟:注同㉑。

㉖ 血衄( nǜ 女去声) :中医学病证名。指非外伤性头部诸窍及肌表出血的一类症状。

㉗ 如数:如果频繁。

㉘ 皮痺:中医学病名。是以皮肤浮肿,继之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多由脾肾阳虚,卫不能外固,风寒湿邪乘虚郁留,经络气血痹阻,营卫失调而致。痺,“痹”的异体字。下同。

㉙ 瘾疹:中医学病名。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骤然发生并迅速消退。又称痥癳、风痥癳,俗称风疹块等。

㉚ 肺痺:即肺痹。中医学病名。由皮痹入舍于肺而成。亦称皮痹。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背痛、烦闷不安等。多因肾气不足,房劳伤肾,营卫气逆,风寒湿邪入舍于肺而成。

㉛ 肉痺:即肉痹。中医学病名。是一种虽能饮食却四肢活动迟钝、不能收持的痹证。多由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伤脾所致。

㉜ 寒中:中医学病名。为类中风之一。由于猝中寒邪而发病,故名。《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

㉝ 脾痺:即脾痹。中医学病名。由肌痹发展而成。脾主肌肉,故亦有脾痹即肌痹之说。症见四肢倦怠、胸闷、咳嗽、呕吐清涎等。

㉞ 筋痺:即筋痹。中医学病名。是一种筋膜受风寒湿邪侵舍而所致的痹证。症见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腰背强直、步履艰难等。

㉟ 肝痺:即肝痹。中医学病名。是一种痹病邪侵舍肝脏所致的痹证。亦可由筋痹、肝痹发展传变而成。症见头痛、夜卧多惊、渴饮、多尿、腹胀、腰痛、胁痛、足冷等。

㊱ 骨痺:即骨痹。中医学病名。凡由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甚至发生肢体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者均谓之骨痹。

㊲ 肾痺:即肾痹。中医学病名。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所致。症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拘挛、腰痛、遗精等。

㊳ 谵( zhān 沾) 言:指病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