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

血证

论曰:诸阳统气,诸阴主血。阴盛则阳亏而阳病,阳盛则阴亏而阴病。阳气侵阴,血失常道,故或吐或衄,或从口,或从鼻。若暴出而色鲜,心烦燥闷,时欲引饮,出至三,阳入于阴也。血得热则流散,譬如天地之经水,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而陇起,故有内衄、肺疽,其证大同而小异。其脉洪数者为逆,微小者为顺。宜栀子蘗皮汤、煎金汤。大热者宜地黄煎。

【校注】

①经水:此指河流。《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②陇: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垅”。垅,“垄”的异体字。

③内衄:中医学病证名。凡血从口出之证即称内衄,如吐血、呕血、咳血、咯血、唾血等。

④肺疽:中医学病证名。指饮酒过度伤胃吐血之证。

若吐血时,先闻腥臊臭,出清液,胸胁支满,妨于食,目眩,时时前后血,此由素经大夺血,或醉入房中,气竭伤肝,女子则月事衰少不来,病名血枯,栀子蘗皮汤主之。

栀子蘗皮汤

黄蘗栀子(各一两) 甘草(半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煎金汤

金花并茎叶阴干,不拘多少。

右浓煮汁,顿服立定。

地黄煎

生地黄汁(半斤) 大黄(末,一两)

右将地黄汁熬耗一半,内大黄末同熬,候可,丸如梧桐子大。熟水下五粒,未知,加至十粒。

【校注】

①臭: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鼻”。误矣。

②胸胁支满:中医学病证名。指胸及胁肋部撑胀满闷。

③素经:犹言“素常”。素,平素。经,常也。

④黄蘗( bò 波去声) :一种落叶乔木。材质坚硬,味苦性寒,茎可作黄色染料,树皮可入药,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也作“黄檗”,俗称“黄柏”。

⑤内:“纳”的古字。

⑥知: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效”。

若吐血,服汤后转加闷乱烦躁,纷纷欲呕,颠倒不安,由胸上有留血,其脉沉伏,急须吐之,人参散主之。

人参散

人参芦

右为末。水调下一二钱。

若血随呕出,胸中痞闷,呕毕则目睛痛而气急,由怒气伤肝,且血随气行,因怒而气并于血,故血随呕出,竹皮汤主之。

竹皮汤

青竹皮 甘草(炙) 芎 黄芩 当归(洗,各六分)芍药 白术 人参 桂心(各一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校注】

①急: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怒”。

②肝: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肝胆”二字,且“肝胆”二字后无“且血随气行,因怒而气并于血,故……”数语。

③芎( xiōngqióng 兄琼) :中药名。即川芎。多年生草本,叶似芹,秋开白花,有香气。根茎入药。性味辛、苦,温。功效活血、行气、止痛。主治气血凝滞的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月经不调等。

若先吐血,血止后嗽,嗽中血出如线,痛引胁下,日渐羸瘦,由悲忧伤肺。肺主诸气,血常随之,气伤则血无以运,故横流而暴出,后随病而上下也。其脉缓小者可治,细数加急者不可治,黄耆汤主之。

黄耆汤

黄耆(蜜炙,一两) 白术(炒,二两) 人参 甘草( 炙,各一两) 白芍(一两) 陈皮(半两) 藿香(半两)

右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若衄血吐血,发作无时,肌肉减少,由气虚弱,或从高堕下,劳伤所致,其脉虚弱,当补阴平阳,阿胶散主之。

阿胶散

阿胶(蛤粉拌炒,一两半) 杏仁( 炮,去皮尖,七钱) 甘草(炙) 马兜铃(焙) 牛蒡子(炒,各一两) 糯米(一两)

右为细末。熟水调下一二钱。

【校注】

①甘草: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甘草”在“牛蒡子”之后,炮法则同。

若吐血,腹中绞痛,汗自出,胸中闷,由饮食伤胃,胃气不转,气上冲胸,所食之物与气迫促,因胃裂,白术汤主之。

白术汤方缺

【校注】

①促: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蹙”。按,“促”与“蹙”皆有“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