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人迎三部趺阳九候五藏六府脉法

辨人迎三部趺阳九候五藏六府脉法

论曰:诊脉之法,其要有三:一曰人迎,在结喉两傍,取之应指而动,此部法天也。二曰三部,谓寸关尺也。于腕上侧有骨稍高,曰高骨。先以中指按骨,谓之关,前指为寸部,后指为尺部。尺寸以分阴阳,阳降阴升,通度由关以出入,故谓之关,此部法人。三曰趺阳在足面系鞋之所,按之应指而动者是也,此部法地。三者皆气之出入要会,所以能决吉凶死生。凡三处大小迟速相应齐等,则为无病之人。故曰: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未知生死,以三者为决死生之要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太阳,谓阳极也;四盛以上为隔阳,谓无阴以收也。寸口一盛病在少阴,二盛病在太阴,三盛病在厥阴,厥有尽也;四盛以上为关阴,谓无阳以系也。隔阳者,气上而不能下,则吐逆;关阴则闭塞,大小便不通,皆死不治。九候者,谓三部之位,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属阳,沈取之属阴,中得之为胃气,故无胃气则死。五藏之脉,轻手于皮肤得之者肺也,至肌得之者心也,至肉得之者脾也,至筋得之者肝也,至骨得之者肾也。五者轻重皆应,是谓五藏之气全也。又有推而外之在经络,推而内之在血脉。凡诊平人之脉,当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脉络调和,可以见有余不足之脉。一呼行三寸,一吸行三寸,呼吸行六寸而脉四至,呼吸之间又一至,此盛脉得天全者也。若过十息,脉应五十动,又须与气相应。往来缓急得中,润泽如慢水流行源源者,此寿脉无疾也。若不满五十动一止,此一藏之气绝,四岁死;三十动一止三岁死;二十动以下一止,期以岁月死。若与形气不相应,往来短促枯燥无首尾,此不寿之脉而多病。凡诊病脉,则不以昼夜,审脉所以察其由,则寒热虚实见矣。凡脉病人不病者死,人病脉不病者生。

【校注】

①通度:同义复用。此指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

②关:关口,关界。元·戴启宗《脉诀刊误》卷上:“尺寸之间谓之关。关者,阴阳之限也。”

③动数发息:意谓医生诊脉时根据自己的呼吸来测定病人的脉跳次数。一说指脉跳的快慢及脉动的起止、来去( 见《中医药文化》2008 年3 期符箴所撰《伤寒论·序》“动数发息”考释一文) 。息,中医学上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④不满五十:古人认为诊脉不满五十动为失诊。

⑤“故人迎一盛病在太阳”十六句: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 “岐伯曰: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⑥平人:中医指健康人。

⑦平旦:即寅时,指凌晨三点到五点。

⑧源源:如水流一般不断。

⑨期:日期;期限。

⑩以: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拘”,于义为佳。

⑪ 见:“现”的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