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证
2025年09月26日
消证
论曰:消渴之病,其来有二:或少服五石汤丸,恣欲不节,不待年高气血衰耗,石性独存,火烈焦槁,精血涸竭,其状渴而肌肉消;又有积久饮酒,酒性酷热,熏蒸五藏,津液枯燥而血涩,其状渴而肉不消。如解五石毒者,宜罂粟汤;欲止渴者,宜兔丝子丸;大渴而加烦热者,宜马通散、栝蒌粉。
罂粟汤见前痺证门
兔丝子丸
兔丝子(不计多少,拣净,水淘,酒浸三宿)
右控干,乘润捣,罗为散,焙干,再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饮下五十粒,一日二三服。或作散,饮调下三钱。《琐碎录》云:用酒浸晒于日中,三两日一换酒,用时洗去酒,浓煎汤饮。
马通散方缺
栝蒌粉方缺
若其人素渴引水①,一旦不饮不渴,小便日夜数十行,气乏肉消脱,此消中,肾气败也,茱萸丸主之。
茱萸丸
苁蓉(洗,切,酒浸,焙) 五味子( 炒) 山茱萸 干山药(等分)
右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空心服。
【校注】
①引水:举杯饮水。引,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