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

喘证

论曰:凡人一呼一吸谓之息。呼出心肺,吸入肾肝,呼吸之间,脾受其气,则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而周身之气,无过不及。若藏气乘并,则荣卫不能循常,气过周身失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故促迫而喘,诸气并上于肺,肺管隘,则气争而喘也。其始或因坠堕恐惧,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而气不行,气不行则留于肝,肝乘于肺,此喘出于肝也。或因惊恐,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气乱而气乘于肺,度水跌仆,肾气暴伤,此喘或出于心也,或因肾气乘肺,此喘出于肾也。或因饱食过伤,动作用力,谷气不流行,脾气逆而乘肺,此喘出于脾也,团参散主之。

若喘而发热,颈脉皆动,日渐瘦削,由客热乘肺,或因饮食失宜,气不转而气急,误服热药,火气熏肺而遂喘,颊赤咽燥,其脉细数,治属骨蒸,小建中汤、天门冬汤主之。

团参散

人参(一两) 桑白皮(剉,炒,二两) 大腹皮(剉,炒,一两) 橘皮( 洗) 麦门冬( 去心,各一两) 吴茱萸( 炒) 槟榔(剉,炒) 芫花( 炒) 附子( 炮,去皮脐) 泽泻( 各半两)半夏曲 桂心 杏仁( 去皮尖,研,各一两) 枳实( 麸炒,去瓤,半两) 白术 诃子(炮,去核,各半两)

右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二十粒,食前服。

小建中汤

芍药(六两) 桂心(三两) 甘草(炙二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天门冬汤

天门冬(去心,一两) 马兜铃 百部(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校注】

①过:行。

②恐则精却:中医认为,恐伤肾,肾藏精,肾伤则精气衰退。却,退也,衰也。

③或因惊恐,惊则心无所倚: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或因惊恐惊心心无所倚”。

④“度水跌仆”以下五句:此数语似有窜乱,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此喘出于心也。或因渡水跌仆,肾气暴伤,肾气乘肺,此喘出于肾也”,当从。

⑤误: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悞”。按,悞,“誤( 误) ”的异体字。

⑥“大腹皮”之后至方末: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麦门冬( 去心,一两) 橘皮( 洗,一两) 吴茱萸( 炒) 槟榔( 剉,炒) 芫花( 炒) 附子( 炮,去皮脐) 泽泻( 各半两) 半夏曲( 一两) 诃子( 炮,去核,半两) 杏仁( 去皮尖,研) 桂心( 各一两) 枳实( 麸炒,去瓤,半两) 白术( 半两) ”,余皆同。

⑦诃( hē 喝) 子:为使君子科乔木植物诃子的成熟果实。味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经。功效涩肠、敛肺、下气、利咽。主治久泻、久痢、脱肛、久咳失音。又名藏青果。

若喘嗽时血出,四肢懈怠,脉浮大而沈,由肾气上并于胃,气道壅塞,血无所行而散溢于脾,精不化,上不胜下,脾之络脉外绝,去外胃归阳明,白术丸主之。

白术丸

麦门冬(去心) 人参 生地黄( 焙) 白术 泽泻 茯苓 大豆卷(各一两) 桑皮(炒,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校注】

①“脾之络脉外绝”两句:语出《素问·示从容论篇》“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句。意谓脾气外越而绝于胃,故离胃而归阳明经。其中“外胃”二字,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胃外”,当从。

②“人参”之后至“大豆卷”之前: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茯苓 白术 泽泻 生地黄( 焙) ”,余皆同。

③桑皮: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桑白皮”。

若病人不卧,卧而有所不安则喘者,藏有所伤,精有所寄,故不得卧而喘,肺气盛,脉满大也,牡蛎散主之。

牡蛎散

用左顾牡蛎,文片色白正者二两,先杵为粗末,以甘锅子盛,火烧通赤,放冷,研为细末。每服一钱,浓煎鲫鱼汤调下,不拘时服。鲫鱼重四两者一个,去鳞肚,浓煎,煎时不许动。

【校注】

①左顾牡蛎:据陶弘景《名医别录》言:“道家方以左顾是雄,故名牡蛎;右顾者牝蛎也。或以尖头为左顾,未详孰是。”又云:“今出东海、永嘉、晋安,……其生着石,皆以口在上,举以腹向南视之,口斜向东,则是左顾。出广州、南海者亦同,但多右顾,不堪用也。”所谓左顾、右顾之别,盖旧时荒诞不经之言也。

②甘: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干”。按,甘锅、干锅俱义同“坩埚”。坩埚指用极耐火的材料( 如黏土、石墨、瓷土或较难熔化的金属) 所制成的器皿或熔化罐。

③服: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若咳嗽咳逆,倚息喘急,鼻张,其人不得仰,咽中作水鸡声,时发时止,由惊忧之气畜而不散,肺气郁,或因过饱劳伤,气上行而不能出于肺,复遇寒邪,肺寒则诸气收聚,气缓则息,有所触则发,经久则不能治,杏子散主之,及灸肾腧百壮。

杏子散

杏仁(去皮尖,麸炒黄色,研成膏) 麻黄(为末,等分)

右研和。煎橘皮汤,调二钱匕。

玉腋散

人参 川芎 茯苓 桂心 知母 贝母( 炒) 杏仁( 去皮尖) 葶苈(炒) 半夏曲 柴胡( 去苗) 麻黄( 去根节,各一两) 石膏( 炒,研) 诃子( 炮,去核,各二两) 橘皮( 洗)白术(各一两半) 甘草(炙) 羌活 马兜铃(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校注】

①咳: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②倚息:意谓患者不愿平卧,需倚靠着呼吸方才顺畅。否则憋闷喘息加重。

③“茯苓”至方末:博古斋本作“桂心( 各一两) 马兜铃( 半两) 知母 贝母( 炒)杏仁( 去皮尖) 葶苈( 炒) 半夏曲( 各一两) 柴胡( 去净苗,一两) 石膏( 炒,研) 诃子( 炮,各二两) 橘皮( 洗,一两半) 麻黄( 去根节,一两) 白术( 一两半) 甘草( 炙) 羌活( 各半两) ”。千顷堂本“葶苈( 炒) ”作“葶苈( 炒,各一两) ”,“半夏曲( 各一两) ”作“半夏曲( 一两) ”,余皆同博古斋本。

若喘息肺鸣而痿蹶,由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气郁而肺热叶焦上举,是谓肺痿,阿胶丸主之。

阿胶丸

天门冬( 去心) 桔梗 生干地黄( 焙) 桑白皮( 剉,炒) 柏子仁(炒,研) 麦门冬( 去心) 阿胶( 剉,炒燥,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右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

【校注】

①肺鸣:中医学病证名。指因气郁而肺气不利所致的喘鸣声。

②痿蹶:亦作“痿厥”。中医学病证名。指痿病兼见气血厥逆者,以足痿弱不收为主症。按,蹶,通“厥”。

③由:通“犹”。

④上举:疑为“衍文”。“上举”之前数语出自《素问·痿论篇》: “岐伯曰: 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⑤肺痿:中医学病证名。指肺叶枯萎不荣或痿弱不用的一种痿病。主要以胸憋气短、咯吐浊唾涎沫为主要表现。

⑥“生干地黄”之后至“甘草”之前: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阿胶( 剉,炒燥) 桑白皮( 剉,炒) 麦冬( 去心) 柏子仁( 炒,研,各半两) ”,余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