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 附大便

小便 附大便

论曰:小肠为受盛之府,传导水液,若始觉小便微涩赤黄,渐渐不通,小腹膨脝,由心经蕴热,传于小肠,小肠热,则渗于脬中,脬辟而系转,诊心脉大而牢,蒻叶散,或石苇汤主之。

蒻叶散

裹茶 蒻叶(一两,烧灰) 滑石(半两,研)

右为细末,沸汤浸服。或小便暴不通,点好茶一杯,生油三两,点饮之。

石苇汤

石苇(去毛,剉) 车前子(剉,车前叶亦可,等分)

右浓煮汁饮之。若腹胀,泾溲不得,好卧屈膝,阴缩肿,此厥阴之厥,加赤茯苓、黄芩,分两如前。

【校注】

①脬( pāo 抛) :即膀胱。

②脬辟( pì 僻) 而系转:指尿脬开坠而系带偏转。此指患者的主观症状。

③蒻叶散:墨本、千顷堂本于此前多“用”字。

④生油:墨本、千顷堂本于此前多“入”字。

⑤泾:此指小便。此字墨本、千顷堂本皆作“溺”。按,“溺”是“尿”的古字。

⑥分:墨本、千顷堂本皆作“八”,恐误。

若卒暴小便不通,脐腹膨急,气上冲心,闷绝欲死,由忍尿劳役,或从惊恐,气无所伸,乘并膀胱,气冲脬系不正。诊其脉,右手急大,葱白汤主之。

葱白汤

橘皮(洗,三两,切) 葵子(一两) 葱白(三茎,切)

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固脬丸

茴香(炒,一两) 桑螵蛸( 炒,半两) 附子( 炮,去皮脐,半两) 兔丝子(拣净,酒浸一宿,乘润捣烂,焙干,二两)戎盐(炒一分)

右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空心服。

【校注】

①乘并:侵聚。乘,侵也。并,聚也。

②螵蛸( piāoxiāo 飘消) :螳螂的卵块。产在桑树上的叫“桑螵蛸”,可入药,有益肾固精、缩尿止浊的功效。又名“蜱( pí 皮) 蛸”。

③附子:博古斋本、千顷堂本“附子”在方末,炮法、剂量则同。

若小便纯血,血下则凝,亦无痛处,惙惙短气,由阳气不固,阴无所守,五液注下,其脉散涩欲绝而身冷者死,苁蓉丸主之。

苁蓉丸史载之《指南方》: 治虚劳溺血,加桑螵蛸半两,炙焦,酒糊为丸,盐汤下。

兔丝子(拣净,酒浸一宿,乘润捣烂,再焙) 肉苁蓉( 洗,切,焙) 干地黄 鹿茸(去毛,截片,酥炙,等分)

右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空心服。

【校注】

①五液:五脏所化生的液体,即汗、涕、泪、涎、唾。《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②注下:即泄注。参见“辨脉形及变化所主病证法”中“微脉之状”一节注②。

③“肉苁蓉”之后至方末: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鹿茸( 去毛,截片,酥炙) 干地黄( 等分) ”。

若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如大便不通者,津液燥也。慎无以烈药,宜紫苏丸主之。

紫苏丸

紫苏子(去皮,研) 橘皮(洗,各二两) 知母(一两)

右为末,用生姜汁调成稀膏,于重汤上煮,不住手搅,候可,丸如梧桐子大。蜜汤下三十粒。

【校注】

①以:使用。

②重( zhòng 众) 汤: 谓隔水蒸煮。宋·苏轼《地黄》诗: “沉水得穉根,重汤养陈薪。”王十朋《集注》引赵次公曰:“于鼎釜水中,更以器盛水而煮,谓之重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