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科

妇人科

四物加桂汤治忽然寒热。

川芎 当归(洗,焙) 芍药 地黄(焙) 桂心(等分)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史载之《指南方》内有川芎。

【校注】

①有:四库本误“无”为“有”,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无”,当从。

葶苈丸治先因小便不利,后身面浮肿,致经血不行,此水乘于血,名曰水分

甜葶苈(炒) 续随子(去皮,研,各半两) 干笋(一两)

右为细末,熟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煎扁竹汤下七粒。如大便利者,减葶苈、续随子各一分,加白术半两,食后服。

【校注】

①水分:中医学病名。此指先身肿而后月经闭止之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又名妇人水分。

②扁竹:一种一年生蓼科草本植物。有清热解毒、利尿、杀虫的功效。又名萹蓄、扁辨、扁蔓、粉节草、道生草。

牡丹丸治经候时行时止,或淋漓不断,腹中时痛,其脉沈涩,由寒热邪气客于胞中,留而为血滞,当有所去乃愈。

大黄(蒸) 附子(炮,去皮脐) 茯苓 牡蒙 牡丹皮桔梗 甜葶苈(炒,各二两) 芎 厚朴(去皮,姜汁涂,炙)人参 当归(洗,焙,各半两) 椒( 去目,炒出汗) 虻虫( 去头足翅,五十个) 吴茱萸(炒) 柴胡( 去苗) 干姜 桂( 去心,各半两) 细辛(去苗,一两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粒,未知,加至二十粒,食后服。

【校注】

①“牡丹皮”之后至方末:博古斋本作“桔梗( 各二两) 芎 人参 厚朴( 去皮,姜汁涂,炙) 当归( 焙,各半两) 甜葶苈( 炒,各二两) 椒( 去目,炒出汗,半两) 虻虫( 去头足翅,五十个) 吴茱萸( 炒) 柴胡( 去苗) 干姜 桂( 去心,各半两) 细辛( 去苗,两半) ”。千顷堂本“椒”的用量为“二两”,余皆同博古斋本。

小蓟汤治经候过多,遂至崩漏,色鲜明如水下,得温则烦,至于昬闷,其脉数疾微小为顺,大者逆,由阴虚阳搏,为热所乘,伤于冲任,血得热则流散,冲任不能收也。

小蓟茎叶( 洗、切、研,取汁,一盏) 生地黄汁( 一盏)白术(半两,细剉)

右以水一盏同煎。取一半,去滓,分二服。

【校注】

①崩漏:中医学病证名。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又名崩中漏下。

②昬: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昏”。

③冲任:即冲脉、任脉。二者都属于人体奇经八脉。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入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④取: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服”,误矣。

人参白术散治妇人经候不来,身如病而无病,脉滑大而六位俱匀,谓之阴搏阳,有子也。精神如故,恶闻食臭,但嗜一物,或大吐,时吐清水,此名恶阻,毋作他病治之。

白术(一两) 人参(半两) 丁香 甘草(炙,各一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校注】

①六位:寸关尺三部各分左右,谓之六位。

②恶阻: 中医学病名。特指妊娠早期出现的恶心呕吐、择食或食入即吐等现象。《医宗金鉴·诸气·四七汤》:“妇人有孕喜吐者,名曰恶阻。”

秦艽散治胎动不安。

秦艽 阿胶(炒) 艾叶(等分)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糯米百粒,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白术散治妊娠面目肿如水状。

橘皮(洗) 大腹皮 茯苓 生姜(各半两) 白术(一两)

右为末。饮调方寸匕,食前服。

兔血散治难产最要,临产服之。

腊兔血

右用蒸饼,切片子,蘸血阴干为末。煎乳香汤,调服二钱。

【校注】

①乳香汤:中医方名。不同方书载方不同。如《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仙传济阴方》。主治产妇腰腹痛急。

半夏散治胎死腹中,其母面赤舌青者是。

半夏(汤洗七遍,薄切片,姜汁浸三日,炒干)

右为末。温酒调下一钱。不能酒,用汤。亦治横生逆产。

桃仁汤治恶路顿绝或渐少,腰重痛,下注两股,刺痛如锥刀刺,此留血于经络,不即通之,大有痛处必作痈肿。

苏木 地黄 桃仁( 去皮尖,炒,各半两) 虻虫( 去头足翅,炒) 水蛭(炒,各三十枚)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恶路行即住服。

【校注】

①恶路:即“恶露”。路,通“露”。下同。按,恶露指妇女产后,由阴道排出的瘀血、黏液等。

五香汤治同前。

木香 丁香 沈香 乳香 麝香 升麻 独活 连翘桑寄生 木通(各二两) 大黄(一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校注】

①前: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后”。

没药丸治恶路方行,忽然断绝,骤作寒热,脐腹大痛,百脉中如以针刺,此大有畜血留于经络。

当归(焙,一两) 桂心 芍药( 各半两) 没药( 一分)桃仁( 去皮尖,炒,研,一分)虻虫( 去头足翅,炒)水蛭(炒,各三十枚)

右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醋汤下三丸。

【校注】

①百脉: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胸”。

②研: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③为: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皂角散治乳妇吹奶,由哺儿时,鼻气冲乳孔中,忽然肿硬痛急,用手揉,服皂角散、栝蒌散及敷药。不即治之,结痈脓,能杀人。

皂角(烧,细研) 蛤粉(研,等分)

右研细,热酒调一匙或半钱,急以手揉之,取软为度。

【校注】

①孔: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②用: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瓜子汤治肠头如以针刺,连谷道。又因痔痛,小便如淋状,时寒时热,此由产时用力气并肠间。亦由阴虚邪热乘客留聚肠间,热结恐成肠痈。袁当时《大方》云:崔左丞屡用有效。

薏苡仁(炒,四两) 桃仁( 去皮尖) 牡丹皮( 各三两)瓜子(一两)

右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校注】

①谷道:中医学术语。指消化道的最末端,具有排出粪便和控制排便的功能。俗称肛门,又称魄门、后阴。

②并:聚。形容产妇用力将气下挤之状。

③乘客:侵入。

④肠痈:中医学病名。指痈疽之发于肠部者。语出《素问·厥论篇》“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句。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或跌仆奔走,使肠胃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

⑤去滓温服:千顷堂本亦于此结文;博古斋本则于此句之下尚有“皇清嘉庆十有三年岁在著雍执徐阳月昭文张海鹏较梓”二十三字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