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证
论曰:阴不足则阳偏,阳偏则发热。若热从背起,自手足渐渐周身,口舌干燥,欲饮食而不能,此由阴气亏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诸阳起于四末,循行于背,阴不能敛①阳,阳气独行,所以发热,或昼发而夜宁,或夜发而至旦即清②。其脉虚疾而小,芍药黄耆③汤主之。
芍药黄耆汤
芍药(三钱) 黄耆 甘草(炙) 青蒿(阴干,各一两)
右为散。每服五分④,水二盏⑤,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校注】
①敛: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歛”。歛是“敛( 斂) ”的异体字。
②清: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消”。
③黄耆( qí 齐)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黄耆》:“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④五分: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五钱”。
⑤二盏: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二大盏”。
若热从腹起,上循胸腋,绕颈额,初微而渐至大热,发无时,遇饥则剧,中脘不利,善食而瘦,其色苍黄,肌肉不泽,口唇干燥,由脾气素弱,会①因他病,悞②服热药,入于脾,脾热则消谷引饮③,善消肌肉,其脉濡弱④而疾,参橘丸主之。若嗽⑤者,用加减法,及灸⑥脾腧百壮⑦。
参橘丸
橘皮(三两,洗)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各一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饮下三十丸。若嗽,加五味子一两。
【校注】
①会:碰巧。
②悞:“误”的异体字。
③引饮:举杯而饮。
④濡弱:迟滞柔弱。濡,迟滞。
⑤嗽:中医学病证名。有痰无声或有微声为嗽,有声无痰则曰咳。
⑥灸:千顷堂本同此,博古斋本误作“炙”。
⑦壮:艾灸时灸完一炷为一壮。
若热从腹中或从背起,渐渐蒸热,日间剧,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由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藏,阴无所使,治属虚劳,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
芍药(六两) 黄耆 远志( 去心) 当归( 洗) 泽泻( 各二两①) 龙骨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二个,擘破,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腹中急,加饧②如枣大。
【校注】
①二两: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三两”。
②饧( xíng 形) :糖块。
若自腰以上发热,热及则汗出,出已而凉,移时①如故,复加昏冒②,腹中膨脝③,其气上攻,时时咳嗽,嗽引胁下牵痛,睡则惊悸,其脉弦急,疾由外寒客搏,内冷相合,寒则气收,而水液聚内化成饮。医以热药攻寒,寒闭于内,热增于上,阳气不下行,故散越于上,发而为热,散而为汗。汗多亡阳,心气内虚,故令惊惕④。治属饮家⑤,旋⑥覆花丸主之。
旋覆花丸
旋覆花 桂心 枳实( 麸炒) 人参( 各五分) 干姜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⑦苓 狼毒 乌头(炮,去皮) 矾石(火煅一伏时⑧,各八分) 甘遂( 三分,炒) 细辛( 去苗) 大黄(湿纸裹煨) 黄芩 葶苈( 炒) 厚朴⑨( 去皮,姜汁炒)吴茱萸(炒) 芫花(炒) 橘皮(洗,各四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⑩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丸,未效,加至七丸。小儿黄米大二丸。
【校注】
①移时:经历一段时间。
②冒: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晕”。
③膨脝:胀大貌。
④惕:戒惧;恐惧。
⑤饮家:中医指素患水饮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⑥旋: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于此字前皆有“以”字。
⑦茯:千顷堂本同此,博古斋本则作“伏”。茯苓,《唐本草》中作“伏苓”,伏,通“茯”。
⑧一伏时:即“一复时”。指地支相重之时。按,古人以十二地支计时,每一支为二小时。一复时即一昼夜,即今二十四小时。
⑨“厚朴”至方末: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芫花( 炒) 橘皮( 洗) 吴茱萸( 炒) 厚朴( 去皮,姜汁炙,各四两) ”,余皆同。
⑩和: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为”。
若热起骨间,烦疼,手足时冷,早起体凉,日晚即热,背膂①牵急,或骨节起凸,足胫酸弱,由阴不足,而阳陷阴中,热留骨体②,髓得热则稀,髓稀则骨中空虚,阴虚水少脂枯,故蒸起,其脉沈细而疾③。治属骨蒸④,补髓丸主之。
补髓丸
生⑤地黄(日⑥干,三两) 干漆(半两,碎,炒令烟尽)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空心临卧服。
【校注】
①膂:脊梁骨。
②体: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髓”。
③疾:快。
④骨蒸:中医学病证名。指发热似自骨髓间蒸蒸而出的一种病证。属五蒸之一。
⑤生: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于此字后皆有“干”字。
⑥日:晒。名词活用作动词。
若自胸以上至头发热,口鼻气色时如烟熏,目涩咽燥,唾如凝脂,时咳,毛竦,大便不利,小便赤,由肺不调,邪热熏上焦,其脉疾大,先服桔梗汤。热不退者,五味子汤主之。
桔梗汤
桔梗( 一两)人参 麦门冬( 去心)甘草( 炙,各五钱①) 小麦(一合②)
右咀③。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分三服。
五味子汤
《指南方》治发热甚④不退。
柴胡(去苗,洗,四两) 半夏( 汤洗七遍,一两一分) 黄芩 五味子 赤茯苓(分两原缺)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校注】
①五钱: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半两”。
②合( gě 葛) :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③咀:本义是咀嚼。古代把生药捣碎或切碎,使其像嚼碎一样,亦称为
咀。
④甚:博古斋本无此字。
若但热不歇,日晡①尤甚,口中勃勃②气出,耳无所闻,昼多昬③睡,睡即浪言④,喜冷,小便赤涩,大便通⑤,由三阳气盛,蕴于经络,内属府藏,或因他病而致疾,其脉短疾而数,柴胡芒硝汤主之。
柴胡芒硝汤
柴胡( 四两,洗,去苗) 黄芩 甘草( 炙) 赤茯苓( 各一两半) 半夏(汤洗⑥七遍,一两一分)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入芒硝一钱,搅和温服,以大便利为度。
【校注】
①晡( bū 逋) :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
②勃勃:旺盛貌。文中指呼吸粗重。
③昬: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昏”。昬,“昏”的异体字。下同。
④浪言:随意乱说。
⑤通: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不通”,当从。
⑥洗: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炮”,非也。
若身大热,背微恶寒,心中烦闷,时时欲呕,渴不能饮,头昬重痛,恶见日光,遇凉稍清,起居如故,由饮食失时,胃中无谷气,热蓄于胃口①,中脘热,则三阳不下降而上聚于脑。又,胃主阳明经而②恶热,其脉虚大而数,久则细小,谓之中暑。初即服好茶一杯立愈,不即治之,留而在胃,别致他病,生姜竹茹汤主之。
生姜竹茹汤
竹茹(鸡子③大) 人参( 半两) 葛根( 半两) 生姜( 一钱,切)
右为散。水三盏,煎至④二盏,去滓,分二服,不拘时服⑤。
【校注】
①口: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中”。
②而: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为”。
③鸡子:即鸡蛋。
④至: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⑤服: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若间日①发热,发必数欠②,头痛拘倦,由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③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其气内藏于心,外舍④于分肉⑤之间,令人消烁⑥脱肉,其脉弦大而数,谓之瘅疟⑦,柴胡栝楼汤主之。
柴胡栝楼汤
柴胡(去苗,洗,八钱) 芍药 人参 甘草( 炙,各三钱)半夏(汤洗七遍,二钱半) 栝楼⑧(二钱)
右咀。水二升,生姜十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升,分三服,去滓服。大热者去芍药、栝楼,用黄耆⑨三钱,即名小柴胡汤。
【校注】
①间日:隔一天。
②欠: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次”,当从。
③厥逆:中医学病证名。指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的四肢逆冷的病证。
④舍:留驻。
⑤分肉:指肌肉。古人称肌肉外层为白肉,内层为赤肉,赤白相分,或谓肌肉间界限分明,故名。
⑥消烁:消瘦。烁,通“铄”,本义是熔化金属,文中指身体瘦损。
⑦瘅疟:中医学病名。指只发高热而不打寒战的一种疟疾。
⑧“芍药”之后至“栝楼”之前: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人参( 各二钱) 半夏( 汤洗七遍,二钱半) 甘草( 炙,二钱) ”,文字略有不同。
⑨黄耆: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黄芩”,当从。《伤寒论》《石室秘录》等书此方俱作“黄芩”是证。
若身热汗出,烦满①,不为汗解,由太阳之经先受风邪,与热相搏,肾气厥则烦满,谓之风厥②,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
泽泻(半两) 白术 防风(各二两) 石膏(研) 赤茯苓(各一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校注】
①烦满:中医谓内热郁结之症。亦作“烦懑”。
②风厥:中医学病名。指肝气化风所致的一种厥证。《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若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由阴不胜阳,阳盛则热,起于四末①,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于外,兔丝②丸主之。
兔丝子丸
兔丝子( 先于臼内杵百下,筛去杂物末) 五味子( 各一两) 生干地黄(三两③,焙④)
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前服⑤。
【校注】
①末: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支”。
②兔丝:之下列方皆云“兔丝子”,则据文例,此处“子”字疑脱。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于此二字前尚有“以”字,且“兔丝”并作“兔丝子”。
③三两: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一两”。
④焙( bèi 贝) :用微火烘烤。
⑤食前服: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食前温服”。
若发热,耳暴聋,颊肿胁痛,胻不可以运,由少阳之气厥,而热留其经,宜小柴胡汤。若口干溺①赤,腹满心痛,由热留于手少阴之经,其气厥也,赤茯苓汤主之。
赤茯苓汤
赤茯苓(四两) 甘草(生,一两) 木香(半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校注】
①溺:“尿”的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