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论曰:头眩之状,谓目眩旋转,不能俛仰,头重不能举,目不能开,闭则不能视物,史氏《指南方》云:观物如反①,或如浮水。或身如在舟车②上,是谓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③,由肝虚血弱,则风邪乃生,盖风气通于肝。又曰:诸风掉眩④皆属于肝。左手关脉虚弦,谓之风眩⑤,香芎散、桃红散主之。
香芎散
芎 独活 旋覆花 藁本( 去苗) 细辛( 去苗) 蔓荆子(各一两) 石膏(研) 甘草(炙) 荆芥穗(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⑥,水一盏,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桃红散
白附子(新罗者) 黄丹(等分)
右同炒,候黄丹深紫色,筛出黄丹不用,只将白附子为末,茶清⑦调下一钱匕。
【校注】
①观物如反:看东西都像在晃动翻转。反,翻转,倾倒。
②舟车: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车船”。
③“是谓徇蒙招尤”四句:语出《素问·五藏生成篇》。徇蒙招尤,指目摇而视不明,身体摇动不定。清·俞樾《内经辨言》:“徇者,眴( xuàn 炫) 之假字,蒙者,矇之假字。《说文》目部:旬,目摇也,或作眴。矇,童蒙也,一曰不明也。是眴矇并为目疾,于义甚显。”尤,同摇。丹波元简《素问识》:“尤,摇同。”招尤,即招摇,同义复用,摇动不定貌。
④掉眩:中医指头摇、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多由风邪及肝病所致。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称眩掉。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掉,摇也; 眩,昏乱旋运也。”
⑤风眩:中医学病证名。指因风邪、风痰所致的眩晕。多由气血亏损,风邪上乘所致。又称风头眩。有风寒眩晕、风热眩晕、风痰眩晕等分别。详见《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
⑥三钱: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五钱”。
⑦茶清: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清茶”,当从。
若头眩,发则欲呕,心下温温①,胸中如满,由胸上停痰,胃气不流行②,盘郁不散,气上腾入脑,脑满则眩,关脉沈弦,或谓之痰眩③,旋覆花丸主之。
旋覆花丸见前热证门
【校注】
①温温:形容胃中泛泛不适之感。
②行: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③痰眩:即风痰眩晕。中医学病证名。指因风痰上壅、闭塞清阳所致的眩晕。《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风痰闭壅眩晕,必胸膈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烦闷而发。”
若但晕而不眩,发则伏地昬昬①,食顷②乃苏,由荣卫错乱,气血溷浊③,阳气逆行。《指南》云:此由邪客诸气,阴阳特厥,上者不得下,下者不得上。上下相隔,精神散乱。上下相隔,气复通则苏,脉虚大而涩,谓之气运④,流气饮子、草乌头汤主之。
流气饮子
紫苏叶 青皮 当归(洗) 芍药 乌药 茯苓 桔梗川芎⑤ 半夏( 汤洗七遍,焙干,为末,姜汁和,阴干) 黄耆枳实(麸炒,去瓤) 防风( 各半两) 甘草( 炙) 橘皮( 洗,各三分) 木香(一分) 连皮大腹(剉,姜汁浸一宿,焙,一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盖三片,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草乌头汤
草乌头(去皮尖,生用) 细辛(去苗) 茶芽(等分)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缓缓服尽。
【校注】
①昬昬: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昏昏”。
②食顷:大约吃一顿饭的功夫,形容时间较短。
③溷( hùn 混) 浊:犹言“混浊”也。
④运: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晕”。
⑤川芎:博古斋本、千顷堂本“川芎”位于方末,且注剂量为“三分”。
若但欲仰①视,目瞑不能开,开而眩,唾出若涕②,恶风振寒③,由肾气不足,动作劳损,风搏于肺,肾气不足,膀胱不荣于外,故使瞑视。因其劳而受风在肺,故唾出若涕而恶风谓之劳风④,芍药黄耆汤主之。
芍药黄耆汤
芍药( 二两) 黄耆汤( 三两) 川芎( 二两) 乌头( 炮,去皮,半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⑤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校注】
①仰: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上”。
②唾出若涕:指吐出痰液像鼻涕一样黏稠。此系肺中津液为风热煎灼所致。
③振寒:中医证名。指发冷时全身颤动。语出《素问·评热病论》。《证治准绳·杂病》:“振寒,谓寒而颤振也。”
④劳风:中医学病证名。指由劳力伤风所致的咳嗽。又名劳风咳、风咳。《儒门事亲》卷三:“劳风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亦风咳也。”
⑤枣:千顷堂本同此,博古斋本“枣”字误作“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