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积

诸积

论曰:若腹中成形作块,按之不移,推之不动,动辄微喘,令人寒热,腹中时痛,渐渐羸瘦,久不治之,多变成水虚劳,亦由忧思惊恐寒热得之。阴阳痞滞,气结成形,其脉结涩谓之积气,万安丸主之。

万安丸

大戟( 炒) 甘遂( 炒) 牵牛( 炒) 五灵脂 吴茱萸(炒)延胡索(炒,各半两) 芫花( 炒) 石膏( 细研,各一分)

胆矾(一钱,研) 细墨( 烧,一钱,研) 斑蟊( 二十个,去头足翅) 巴豆(去皮,出油,一钱) 芫青(四十个,去头去翅)

右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生姜橘皮汤下一粒,日二服,病去六七分即住服。史氏《指南方》有续随子、郁李仁、信砒各一分,无延胡索、巴豆。袁当时《大方》有砒一分,无斑蟊、芫青、巴豆。

【校注】

①“牵牛”之后至方末: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五灵脂( 各半两) 芫花( 炒,一分) 胆矾( 一钱,研) 细墨( 烧,一钱,研) 巴豆( 去皮,出油,一钱) 芫青( 四十个,去头去翅) 斑猫( 二十个,去头去翅) 石膏( 细研,一分) 延胡索( 炒,半两) 吴茱萸( 炒,半两) ”,余皆同。按,四库本中的“斑蟊”,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斑猫”。

若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已,令人发痰疟,寒热,咳,或间日也。始由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乘王而不受邪,其气留于肝,故结而为积,其脉涩结,麝香丸主之。

麝香丸

蓬莪荗(炮,一两) 桂心 当归 人参( 各半两) 细辛(去苗) 川乌头( 炮,去皮脐,各一分) 巴豆( 一分,去皮,出油)

右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食后饮下三粒。史氏《指南方》无蓬莪荗,有芍药一两。

【校注】

①有头足:意谓积块边缘清楚。

②痰疟:中医学病名。《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痰疟者,痰结胸中,与凡疟所挟之痰更甚,故寒热乍已,胸中满闷不退,或头疼肉跳,吐食呕沫,甚则昏迷卒倒,皆是痰涎结聚之故。”

③“始由”二句: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由肺病传肝者,当传脾”。

④为: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研”。

若心下如盘,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始由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乘王而不受邪,气留予脾,其脉缓涩时结,谓之痞气,三稜煎主之。孙氏《仁存方》云:兼治食癥、酒癥、血蛊、气块、血瘕,时发刺痛,妇人血分、男子脾气横泄。

三稜煎

京三稜(剉) 蓬莪荗(剉,各四两) 芫花(一两)

右用米醋三升,煮令醋尽,独炒芫花令干,余二味切片子,焙干,同为末,白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橘皮汤下三粒,以知为度。

【校注】

①“若心下如盘”九句:语意出自《难经·五十六难》:“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心下如盘,意谓积块位居心下,其形似盘。

②黄疸:中医学病证名。指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湿热病。

③饮食不为肌肤: 脾主肌肉,脾积不能布其津液,故所入饮食不为肌肤也。句中“为”,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荣”。

④予: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于”,于义为佳。

⑤痞气:此指脾积。即脾脏积气郁结而成的一种疾病。参上注①。

⑥食癥:中医学病证名。语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八。症见饮食减少,腹内结块,渐长渐大,坚固不移,并伴胁下刺痛、恶心呕逆等。

⑦酒癥:中医学病证名。指因嗜酒过度致使积酒停于脘腹、日久结块的一种病。

⑧血蛊:中医学病证名。因跌仆坠堕后误用补涩所致腹胀膨满之症。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五:“坠堕闭剉、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于脾,大腹膨胀,渐成鼓满,名曰血蛊。”

⑨剉,各四两: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各四两,剉”。

若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发痛,如状,发作欲死,由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乘王而不受邪,气留于肾,结而为积,其脉沈结,谓之贲,贲汤主之。

甘草(炙) 川芎 半夏( 汤洗七遍) 芍药 黄芩( 各二两) 葛根 甘李根皮(各五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史氏《指南方》加当归一两。孙氏《仁存方》加干姜一两一分,当归二两,无葛根。

【校注】

肝:即猪肝。此处形容咽喉瘀血肿痛之状。,“豚”的异体字。小猪也。

②贲( bēn 奔):中医学病证名。指病气如奔豚窜动不定。亦作贲豚、奔豚或奔豚气。贲,奔走、快跑之义。

若脉大而散,时一结,谓之伏梁,伏梁丸主之。

伏梁丸

青皮(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切,三十个) 巴豆( 去皮,十五个,与青皮同炒干,去巴豆不用) 羌活(半两)

右为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饮下五粒,未知渐加至十粒。

【校注】

①伏梁:中医学病证名。谓心之积病,深伏其里,横亘如屋梁之状,故名。

若身体及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不可动,动之为水,亦名伏梁,椒仁丸主之。

椒仁丸

五灵脂 吴茱萸( 炒) 延胡索( 炒,各半两) 芫花( 醋浸一宿,炒,一分) 椒仁 甘遂(炒) 续随子( 去皮,研) 郁李仁(去皮,研) 牵牛( 炒熟,各半两) 砒( 一钱,研) 石膏(火煅过,一分,研) 附子( 炮,去皮脐) 木香( 各半两) 胆矾(一钱,研)

右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橘皮汤下一粒,早辰、日午、临卧服。如妇人血分,则去木香,加斑蟊、芫菁各三十枚,去头足翅,炒当归半两。

【校注】

①髀( bì 必) :即大腿,亦指大腿骨。

②“芫花”之后至方末: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续随子( 去皮,研) 郁李仁( 去皮,研) 牵牛( 炒熟,各半两) 石膏( 火煅过,一分,研) 椒仁 甘遂( 炒)附子( 炮,去皮脐) 木香( 各半两) 胆矾( 一钱,研) 砒( 一钱,研) ”,余皆同。

③如: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④辰: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