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作者及书籍内容和学术价值简介
一、作者简介
王贶,字子亨。北宋医家,考城( 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人,南京名医宋毅叔之婿。宣和中以医得幸,官至朝请大夫。所著《全生指迷方》,世人多用之。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中“王贶”作“王况”。
【附录】
清·陆心源《仪顾堂题跋》: “《全生指迷方》跋: 《全生指迷方》四卷。宋王贶撰。文澜阁传抄大典本也。案贶,字子亨,考城人。本士人,为南京名医宋毅叔道方之婿。贶传其学未精,薄游京师甚困。会盐法忽变,有大贾睹揭示,失惊吐舌不能入,经旬食不下咽,医不能疗。其家忧惧,榜于市曰:有治之者,当以千万谢。贶利其酬之厚,姑往应之。既见贾状,谬为大言: 尔家当勒状与我,万一不活则勿尤我,当为若针之,可立效。主者不得已,从之。急针舌之底,抽针顷刻,伸缩如平时。自是名动京师。宣和中,以进颂补从事郎,积迁至奉直大夫,靖康中例行追夺。建炎二年,补朝奉郎假拱卫大夫,合州防御使副,刘诲为全军通问使。其书原名《济世全生指迷集》。吴敏序之曰: ‘子亨当官不苟,遇世变,尝慨然再请出疆使万里’云。见《书录解题》、赵希弁《读书附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盖贶本佞幸之徒,以医得幸,所谓愿出疆使万里者,无非热中徼幸,岂诚有忠臣爱国之心哉! 敏亦人,其言无足重轻也。”
二、书籍内容及学术价值
《全生指迷方》为清代辑佚本。共分为四卷,二十一门。卷一为脉论及诊脉法,卷二至四为寒证、热证、风食、风湿、疟疾、证、劳伤、气病、血证、诸积、诸痛、眩晕、厥证、痰饮、消证、疸病、咳嗽、喘证、呕吐及小便等二十种病证。书前自序云其“采古人之绪余,分病证之门类,别其疑似,定其指归”,足以解惑指迷,扶危救困,故名。
作为一部方书,《全生指迷方》有其独特体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指出:“方书所载,大都皆标某汤某丸,主治某病,详其药品铢两而止。独贶此书,于每证之前,非惟详其病状,且一一论其病源,使读者有所据依,易于运用。其脉论及辨脉法诸条,皆明白晓畅,凡三部九候之形,病证变化之象,及脉与病相应不相应之故,无不辨其疑似,剖析微茫,亦可为诊家之枢要。”可见,该书无论是于中医脉学还是方剂学方面都有切实的参考价值。
三、校注所用版本简介
《全生指迷方》又名《济世全生指迷集》( 见清·陆心源《仪顾堂题跋》) 、《济世全生指迷方》( 见《宋史·艺文志》) ,简称《指迷方》。《宋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医书类”均作三卷。明代收入《永乐大典》中。原书已佚,清乾隆年间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时“因篇页稍繁,厘为四卷,不复如其原数焉”。( 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卷十二) 。
据《宋以前医籍考》所载,清代以来四卷本主要有《永乐大典》采辑本、四库全书本( 以下简称四库本) 、《墨海金壶》本( 以下简称墨本) 、《珠丛别录》本( 以下简称珠本) 、长恩书屋( 室) 本( 以下简称长本) 、半亩园刊本、手抄本等数种版本。其中墨本是嘉庆十三年(1808 年) 据四库本校梓,与后者相比,文辞稍殊,药序多异,既有补正四库本讹漏之功,亦存刊刻脱误之过。二本互见短长。其后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之珠本、咸丰四年(1854 年) 之长本,以及未见载于《宋以前医籍考》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 之“求志居”本,俱称源出四库刊本,却与其相差殊多,而与墨本雷同。如四库本中“实得土气”句,墨本误作“实得□□上气”,他本皆与墨本同,是以诸本实据墨本翻刻明矣,唯有1955年商务印书馆《宋人医方三种·全生指迷方》排印本( 以下简称商务本) 既据墨本刊行,又据四库本重校,虽然晚出,不失为较好版本。
此次校注,考虑到可行性,拟以“四库文渊阁本”为底本,以1921年上海博古斋影印《墨海金壶》本( 以下简称博古斋本) 为主校本,以1922 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以下简称千顷堂本) 及商务本等为参校本。1935 年商务印书馆所出《丛书集成初编·全生指迷方》流传虽广,但因也据墨本排印,故不再列为校本。
四、校注说明
凡原书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以及难解字词句和其他需要说明处皆出注说明之。生僻字采用汉语拼音及直音法双重注音。在格式方面,通假字注为“某通某”,古今字注为“某,某的古体字”,异体字注为“某,某的异体字”。
本书校注力求简明,然于少数曲折处亦不避繁琐,遇有歧解或词义隐晦处则举书证以明,唯以言之有据、恰合其义为的。
凡所注词语重复出现且意思相同者,只在首次出现时出注并标注“下同”字样。所注词句,十字以下者整条录出;十字以上者则标以“××”数句( 如“故人迎一盛病在太阳”十六句) 、“× ×”之后至“× ×”之前( 如“人参”之后至“大豆卷”之前) 或“× ×”至段尾( 如“或鼓于阳”至段尾) 等格式。某些词条若前后关联,则在注后以“参见某某一节注几”的格式加以提示( 如“微脉之状”注⑧中寒,释为“寒中”,其后又提示“参见‘诊诸病证脉法’一节注㉜”) 。
本书某些原文或校注中,如确有需要补充说明处,则酌情批注按语。如本书“风湿”一节注⑦“匙”,校语为“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字’”。之下添加按语: “‘字’为古代剂量单位,盖以铜板撮散末,以覆盖一字者为度,故云。”当然,“按语”之设,也为行文方便,它是校注的延伸,所以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注。
由于原底本没有句读,为适应今天读者的阅读习惯,此次校注,对全书一并进行新式标点。
五、关于参考书目
《全生指迷方》的许多内容源出《素问》及《诸病源候论》两书,故在校注时,除前文所述主校本、参校本外,还重点参考了以下书籍:
1.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学苑出版社,2002 年8 月第1 版) 。
2.周凤梧主编《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年6 月第1 版) 。
3.程士德主编《素问注释汇粹》(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年1 月第1 版) 。
4.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年2 月第1 版) 。
5.郭霭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年4 月第1 版) 。
6.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年10月第1 版) 。
由于校注时限短,校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叶磊
2013 年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