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论曰: 古书有咳而无嗽,后人以咳嗽兼言之者,盖其声响亮①。不因痰涎而发,谓之咳; 痰涎上下随声而发,谓之嗽,如水之漱荡,能漱其气也。诸咳之原,其来虽各不同,其气必至于肺而后发。若非其时感邪而发咳者,固因藏气虚弱,抑或五行之气,内相剋制。病作即治,无使传注,不即治之,传注他藏,遂至不起。然有因寒者,因风者,因热者。风寒从外至,热则从内起。风寒则诸经自受其邪,热则脏腑熏蒸,乘而为病。风则散之,寒则温之,热则调之、泻之。因风者恶风,出风中②则咳甚; 因寒者,遇寒则剧;因热者,得热则发。若因外感风寒,不即治之,邪气留淫③日深,攻伤藏气,一藏受极④,遂传其所不胜⑤。如肺经受久而不去,咳则右胁痛,不可转侧,遂传之肝。肝属木,肺属金,金剋⑥木,咳引左胁,不可卧,卧则咳剧,遂传之脾。脾,土也,为木来剋,则大便鸭溏⑦,甚则瘛⑧疭如痫状,次传之肾,肾属水,为土所剋则骨痿,不能起于床,手足浮肿,次传之心则死。若因藏气自相熏蒸,如心乘肺⑨,急补肺而泻心。补肺宜辛甘,泻心宜苦。若脾热熏蒸,但泻其脾,治以甘平,调肺以辛温,谓之间传⑩,学宜知此。
若肺咳恶风脉浮,小青龙汤主之。
恶寒脉紧,杏子汤主之。
微弱者,钟乳丸主之。
恶热喉燥,脉数,甚则咯血,天门冬汤、杏子汤主之。孙氏《仁存活法秘方》:肺咳⑪之状,喘息有音,甚则咯血。
小青龙汤见前寒证门
杏子汤
杏仁(去皮尖) 干姜 细辛( 去苗) 甘草( 炙,各半两)五味子 桂心(各一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痰多者,加半夏半两,汤洗七遍。
钟乳丸
钟乳⑫(银石器内煮一伏时,研一伏时,一两) 紫菀( 去苗及枯燥者) 款冬花 黄耆汤( 各半两) 桑白皮( 一分,剉,微炒)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食前服。
天门冬汤
天门冬( 去心) 紫菀( 去苗及枯燥者,焙) 知母( 焙,各一两) 桑白皮 五味子 桔梗(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咳血者,加⑬阿胶半两,炒燥。大便涩而喘,加葶苈半两。
【校注】
①亮: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毫”。按,毫,尖细也。
②出风中:意谓出门身处风中。
③留淫:停留。同义复用。淫,淹留。
④一藏受极:意谓五藏中的某一藏受邪侵凌至极。
⑤所不胜:据以下文义,当作“所胜”为是。按,所不胜,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我所不胜”。如“火克金”,金为“我”,金之“所不胜”是火。对应五藏而言,肺金之“所不胜”者为心火;而“所胜”者即为肝木。
⑥剋:此字与下文“为木来剋”“为土所剋”三处,四库本和博古斋本皆作“剋”,千顷堂本三处俱作“尅”。皆同“克”。
⑦鸭溏:中医学病证名。指大便泄泻,清稀如水,状如鸭屎之证。又称鹜溏、鹜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鸭溏者,大便如水,中有少结粪者是也。”
⑧瘛: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瘈”。瘛疭,义同“瘈疭”。
⑨乘: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乘”下皆有“于”字。
⑩间传:谓疾病的传变不按“传其所不胜”的顺序发展,而是间隔着相传。
⑪ 肺咳:中医学病证名。指因肺经病变,咳喘有声,甚则唾血的证候。
⑫“钟乳”之后至方末: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紫菀( 去苗及枯燥者,半两) 桑白皮( 一分,剉,微炒) 款冬花 黄耆汤( 各半两) ”,余皆同。
⑬ 加: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若心咳脉浮恶风,桂心汤主之。
恶寒,时口噤,脉紧大,附子细辛汤主之。
恶热脉疾小便赤涩,茯苓汤主之。
桂心汤
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心咳①之状,上引心痛,喉介介然如梗②,甚则咽喉肿痛,脉浮恶风,宜桂心汤。
人参 桂(取心) 白茯苓(各一两) 麻黄 贝母( 炒,各半两) 远志(去心) 甘草(炙,各一分)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附子细辛汤
附子( 炮,去皮脐) 细辛( 去苗,各半两) 人参 菖蒲(各一两) 五味子③(二两) 甘草(炙,半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茯苓汤
茯苓 麦门冬(去心) 黄芩(各一两) 秦艽(去土) 柴胡(去苗,各半两) 杏仁(去皮尖,一分)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校注】
①心咳:中医学病证名。指咳则心痛,喉中如梗,甚则咽肿的证候。《素问·咳论》:“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②喉介介然如梗:形容喉中阻塞不适如有异物作梗之状。介介,强直之象。梗,梗塞,阻塞。
③五味子: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五味子”在“甘草”之后,炮法则同。
若肝咳①恶风脉浮弦,射干汤主之。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痛,甚则不可转侧,转侧两胁下满。
恶寒脉浮紧,五味子煎主之。
恶热脉疾,目赤头眩,百部丸主之。
射干汤
射干 麻黄( 去根节,各半两) 五味子 半夏( 汤泡七遍,各一两) 款冬花(二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五味子煎
五味子(五两) 桂(取心,一两) 川乌头( 炮,去皮脐,一两)
右为末,水五升,煎至一升,绞取汁,用好蜜二两,再熬成膏。温酒化弹子大,食前服。
百部丸
百部(八两,为细末) 生地黄(五斤,取汁,熬成膏)
右将地黄膏和百部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后服。
【校注】
①肝咳:中医学病证名。指咳时牵引到两胁疼痛,甚则躯体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部胀满的证候。《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 qū 区) 下满。”
若脾咳①恶风脉浮缓,麻黄厚朴汤主之。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引肩背,痛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隐隐冷,恶寒,脉紧弱,温中丸主之。
大便坚,从腹上至头发热,脉疾,茯苓丸主之。
麻黄厚朴汤
厚朴(去皮,姜汁涂,炙) 麻黄(去根节) 杏仁(去皮尖)橘皮(洗,各一两) 甘草(炙) 半夏(汤洗七遍,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温中丸
干姜 半夏(汤洗七遍,各一两) 白术( 二两) 细辛( 去苗) 胡椒(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茯苓丸②
茯苓 黄芩 橘皮( 洗,各一两) 五味子 桔梗( 各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切,姜汁浸,焙,三分)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后服。
【校注】
①脾咳:一名脾经咳嗽。中医学病证名。指咳嗽时右胁下痛,隐隐然牵涉到肩背,甚至不能动弹,动则加剧的证候。《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②茯苓丸:博古斋本、千顷堂本此方作“茯苓 黄芩( 各一两) 五味子( 半两) 半夏( 汤洗七遍,切,姜汁浸,焙,三分) 橘皮( 洗,一两) 桔梗( 半两) ”。
若肾咳①恶风脉浮,白前汤主之。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疼痛。
恶寒,唾冷沫,小便数,脉紧,椒红丸主之。
恶热,骨间烦疼,地骨皮汤主之。
白前汤
白前 细辛(去苗) 川芎 五味子( 各一两) 麻黄( 去根节) 芍药 桂(取心,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椒红丸
椒(去目,炒出汗,半两) 款冬花 紫菀( 去苗及枯燥者)干姜(各一两) 矾石( 火煅一伏时) 附子( 炮,去皮脐)细辛(去苗) 皂荚(去子,酥炙,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地骨皮汤
地骨皮 百部(各二两) 芍药 赤茯苓(各一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十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校注】
①肾咳:中医学病证名。指咳时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吐痰涎的证候。《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若颧骨赤大如钱,日晡发热者死。若潮热有时,五心①烦热,搏于营卫,不咳者易治,脉促涩者难治,青蒿煎、柴胡芍药汤主之。
青蒿煎
青蒿(汁,一升)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右将二味为末,用青蒿汁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二十粒,食后服。
柴胡芍药汤
柴胡(去苗) 芍药(各一两) 地骨皮 石膏(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小麦五十粒,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校注】
①五心:两手心、两足心连同内心,合称五心。
若但嗜卧,饮食不为①肌肤,或不能食,心腹虚胀滑泄,背膂牵急,劳倦不能动止,或因大病后,或因下利后不复常,得之于脾。脉弦大甚则②不治,四肢煎厥,亦谓之肉极③,炙肝散、白术丸主之。
炙肝散见前气证门
白术丸
白术 橘皮( 洗,各一两) 厚朴( 去皮,姜汁涂,炙焦)人参(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校注】
①为: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荣”。
②则: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者”。
③肉极:中医学病证名。指肌肉痿弱困怠的疾患。
若咳嗽如脓涕,或微喘急,短气,胁下痛,皮肤干燥,动则咳极,由形寒饮冷伤于肺经,久嗽不已则肺枯燥,令人先寒后热,脉弱者可治,或紧或弦者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