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证
论曰:若始觉肌肉不仁,久而变生他证,病名曰痺。此由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舍于血脉,搏于荣卫,故令皮肤痺而不仁。有热则肌肉骨节烦疼①,有寒则冷。以春得之在筋,夏得之在脉,秋得之在皮,冬得之在骨,四季得之在肌肉。又久而不去,各传其藏,筋痺不已,舍之于肝,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上为引如怀妊②;脉痺不已,舍之于心,其脉不通,烦满,心下鼓,暴上气③;肌痺不已,舍之于脾,其状四肢懈惰,发渴,呕汁,上为大塞④;皮痺不已,舍之于肺,其状烦满而喘呕;骨痺不已,舍之于肾,其状善胀,尻以代踵⑤,脊以代头⑥。右证虽多,必先肌肉不仁。其始,治当以增损小续命汤,证状小不同者,当依本法。病久入深,鲁公酒主之。
增损小续命汤方缺
鲁公酒
茵芋⑦石斛(去根) 川乌头(炮,去皮脐) 天雄(炮,去皮脐) 防己 踯躅花(各一两) 细辛( 去苗) 牛膝( 去苗)
甘草(炙) 柏子仁通草 桂( 去皮取心)秦艽( 去苗土) 山茱萸 黄芩 瞿麦 附子( 炮,去皮脐) 茵陈蒿 杜仲(去皮)泽泻 防风 石楠叶 远志( 去心) 王不留行生干地黄(各半两)
右咀,酒四斗,渍十日。每服一合,常令酒气相续。
【校注】
①骨节烦疼:指骨节烦热疼痛之症,又名骨节疼烦。
②上为引如怀妊:意谓痹邪上引于中导致腹部胀满,犹如怀孕一样。语出《素问·痹论篇》。
③“脉痺不已”六句:语出《素问·痹论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此曰: “邪搏心下,鼓动而上干心脏则烦,故烦则心下鼓也。肺者心之盖,而心脉上通于肺,故逆气暴上,则喘而嗌干。”心下鼓,即心下鼓动,指心悸。暴,突然。
④“肌痺不已”六句:语出《素问·痹论篇》“脾痹者,四支解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句。故疑文中“渴”为“咳”之声误。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亦作“渴”,俱误。文中“塞”字,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寒”。当属形近而误。肌痺,即肌痹。中医学病名。指风寒湿、热毒等邪气侵淫肌肉所致的痹证。症见肌肉疼痛、麻木不仁,甚至肌肉萎缩、疲软无力、手足不遂等。
⑤尻以代踵:语出《素问·痹论篇》。形容肾痹骨痿不能起立而以尾骨着地代行之状。尻,指脊骨的末端,尾骨。
⑥脊以代头:语出《素问·痹论篇》。形容伛偻者颈骨下倾,脊骨上耸过头,不能仰首之状。
⑦“茵芋”之后至方末: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川乌头( 炮,去皮脐) 踯躅花天雄( 炮,去皮脐) 防己 石斛( 去根,各一两) 细辛( 去苗) 柏子仁 牛膝( 去苗)甘草( 炙) 通草 桂( 去皮取心) 山茱萸 秦艽( 去苗土) 黄芩 茵陈蒿瞿麦 附子( 炮,去皮) 杜仲( 去皮) 泽泻 王不留行 石楠叶 防风 生干地黄( 各半两) 远志( 去心) ”,药物次序略有差异。
若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由居处卑湿①,以水为事②,肌肉濡渍③,痺而不仁,是谓肉痿④,罂粟汤主之。
罂粟汤
罂粟(不计多少)
右研细末,煮稀粥,入蜜饮之,大解金石毒。
【校注】
①卑湿:地势低下潮湿。
②以水为事:指以临水工作为职业。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注为“好饮酒浆”。
③濡渍:浸泡。
④“胃干而渴”七句: 语出《素问·痿论篇》。胃干而渴,指胃热耗津,故使胃干口渴。肉痿,痿证的一种,表现为肢体痿弱无力,且伴有感觉迟钝或消失的现象。见于运动和感觉功能同时受损的病证。
若一边足膝无力,渐渐瘦细,肌肉不泽,上牵胁肋,下连筋急,不能行步,此由大病之后,数亡津液,血少不荣,气弱不运,肝气亏损,无血以养筋,筋不荣则干急而痛,亦不能举,活血丹①主之。
活血丹
干地黄(二两) 当归(洗) 芍药 续断 白术(各一两)
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温酒下三十丸,食前服,加至五十丸。如痛甚,足痿不能行,去术,加杜仲一两,乳香、葳灵仙、木鳖子仁、草乌头、白芥子各半两。
鹿茸丸
鹿茸(去毛,切作片子,酥炙,五两) 干地黄②( 二两) 牛膝(二两) 兔丝子( 拣净,酒浸透,乘③润捣烂,焙,二两) 萆薢④(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杜仲(去粗皮,捣烂,酒拌,炒干,二两) 干漆(半两,炒烟尽为度)
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食前服。
若时觉脚弱,速灸风市、三里二穴各一二百壮。若觉热闷,慎不可灸,大忌酒面房劳。
【校注】
①活血丹:依文例,“活血丹”后疑脱“鹿茸丸”三字。
②“干地黄”之后至“干漆”之前: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兔丝子( 拣净,酒浸透,乘润捣烂,焙,二两) 杜仲( 去粗皮,捣烂,酒拌,炒干,二两) 牛膝( 二两) 萆薢( 二两) 附子( 炮,去皮脐,半两) ”,余皆同。
③乘:趁着。
④萆薢( bì xiè 必谢) :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茎可制淀粉,也供药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萆薢》:“萆薢蔓生,叶似菝葜而大如碗,其根长硬,大者如商陆而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