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证

寒证

论曰: 若其人洒淅恶寒,但欲厚衣近光,隐隐头重时痛,鼻窒塞,浊涕如脓,咳嗽,动辄汗出或无汗,甚则战栗,此由寒中于外,或因饮冷伤肺胃,内外合邪,留而不去,谓之感寒。寒从外至者,两手寸口脉俱紧,或但见于右寸;寒从内起者,其脉迟小。无汗者,小青龙汤主之;有汗者,温肺汤主之。

小青龙汤

五味子 细辛( 去苗) 干姜 半夏( 汤洗七遍) 甘草(炙,各一两)

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温肺汤方缺

【校注】

①洒淅:寒战貌。

②窒:阻塞不通。

③中( zhòng 重) :侵袭。

④因: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由”。

⑤有: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小”。

⑥右:古书竖排,读时由右向左。云右,犹今言“以上”。下同。

⑦擘:此处音义同“掰”。

若阴寒积冷,心腹大痛,呕逆恶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良姜汤主之。

良姜汤

高良姜(一两,剉碎,炒) 官桂( 一两,去皮) 当归( 去芦,一两,剉炒) 干姜( 一块,炮) 人参( 一两,去芦) 吴茱萸(七钱半,炒) 白茯苓(一两) 附子(半两,炮)

右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校注】

①剉:“锉”的异体字。下同。

若但寒头重,动眩晕,肌肉痛,牵急不得转侧,漐漐汗出,恶寒,小便难,大便反快,短气,足寒,或时咽痛,微热,此由寒湿客搏经脉,不得发泄,其脉迟缓而小弦,附子汤主之,除湿汤亦主之。

附子汤

附子(一个,炮,去皮脐) 白术(二两,炒) 茯苓 白芍(各三两) 人参(二两)

右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除湿汤方缺

【校注】

①漐( zhí 直) 漐: 汗浸出貌。此处则为汗出极微义。《广韵·缉韵》: “漐,汗出貌。”一读zhé。

②客搏:侵袭攻伐。客,此指邪气由外而内侵入。

③二两: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