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
论曰:呕吐者,由清浊不分,中焦气痞。若心下牢大如杯①,或时寒时热,朝食则暮吐,暮食则朝吐,关脉弦紧,弦则为虚,紧则为寒,虚寒相搏,此名为格②,与关格③同也,是谓反胃④,青金丹、朴附丸主之。
青金丹
硫黄 水银 木香(末)
右将硫黄水银二味同研,令不见水银星子为度,合木香再研,用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粒,食后服。
朴附丸
厚朴( 去皮,剉作小块子) 附子( 炮,去皮脐,剉作小块子,各一两) 生姜(八两,去皮取汁)
右将二味以姜汁同煮,尽汁为度,焙干为末,酒煮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粒,食前服。
【校注】
①心下牢大如杯:形容气聚心下,其状既坚且大,如同杯子一般。
②格:阻拒不通。
③关格:中医学病证名。指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小便不通称为关,呕吐不止称为格。
④反胃:中医学病证名。指以食后脘腹闷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由饮食不节、酒色所伤,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功能受损,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又称胃反、翻胃。
若心中温温常欲呕,闻食吐酸,由宿寒在胃,不能运水谷,中脘①成痰,其关弦,脉小而短,白术丸、大半夏汤主之。
白术丸史载之②《指南方》无“橘皮”。
白术(三两) 半夏(汤洗七遍,二两) 橘皮(洗) 干姜( 各三两) 丁香(一两)
右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食前服。
大半夏汤
半夏(一升) 人参(一两) 白蜜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加白蜜少许,食前服。
【校注】
①脘: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腕”。误矣。
②“史载之”三字: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史氏”。
若心上汪洋①嘈②烦,头目时痛,胸中不利,或呕胆汁,大便或利或秘,喜渴,此中脘伏痰,旋覆丸主之。
旋覆花丸见前热证门
【校注】
①汪洋:本形容水势浩大,在此比喻心上痰饮十分严重,下文“嘈烦”之证即由此引起。
②嘈:中医证候名。指心脘间懊难受、莫可名状的证候。
若心下虚满,不入饮食,时时欲呕,呕无所出,惙惙短气,由他病瘥①后,复为寒邪伤气,气寒则不能食,胃无谷气以养,其脉微弱,大藿香散主之。
大藿香散
藿香叶 人参 茯苓 桔梗 桂心 木香② 白术( 各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为末半两,姜汁和成饼子,阴干) 枇杷叶(十片,刷去毛)
右为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炒姜丝一分,与药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刘孟容《琐碎录》名藿香汤。
【校注】
①瘥( chài 柴去声) :病愈。
②桂心、木香: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木香 桂( 取心) ”,余皆同。
若心下烦,不喜热物,得热即呕,喜渴,由胃受邪热,胃热则气浊,阴阳浑乱,其脉虚数,或细而疾,竹茹汤主之。
竹茹汤
竹茹 橘皮 甘草 半夏① 麦冬 赤茯苓 枇杷叶人参
右加姜枣煎,胃寒去竹茹、麦冬,加丁香,实火去人参。
【校注】
①“半夏”之后至方末: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赤茯苓 麦冬 人参 枇杷叶”,余皆同。
若心下闷乱,呕吐不止,卧起不安,手足躁扰①,水浆不下,由冷热不和,邪正相干,清浊不分,阴阳错乱,喜冷者因热,恶冷者因寒,名曰霍乱。其脉弦大者,寒也,大理中汤、半硫丸主之。其脉数疾者,热也,小藿香散、青金散主之。
大理中汤方缺
半硫丸
半夏(汤洗七遍,焙,为末) 硫黄(研,等分②)
右研细,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③。米饮下三十粒④。
小藿香散
丁香 枇杷叶( 去毛) 干葛 赤茯苓 藿香叶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青金散方缺
【校注】
①手足躁扰:手足扰动不宁之状。
②研,等分:博古斋本、千顷堂本无此三字。
③如梧桐子大:博古斋本、千顷堂本无此五字。
④粒: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丸”。
若卒然呕吐,胸中痞闷,气不下行,由饮食过伤,胸气滞而不转,胃中为浊,逆行则吐,其脉沈疾,金汁丸主之。
金汁丸方缺
若痛而呕者,此寒气客于肠胃,肠胃得寒则聚沫,聚沫则痛①,痛则气逆,逆则津液反出而呕,其脉紧细而滑,粳米汤主之。
粳米汤
附子(炮,去皮脐,切片子,半两) 半夏( 汤浸七遍,切片子,二两半) 甘草(炙,剉碎,一两) 陈粳米(二两半)
右拌和,分作十二服。每服用水三盏,姜十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校注】
①聚沫则痛:指津液凝聚为沫,阻碍阳气流通,因而导致疼痛。
若因呕而哕者,吴茱萸丸主之。
吴茱萸丸
吴茱萸( 炒,一两) 橘皮( 洗,二两) 附子( 炮,去皮脐,半两)
右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二十粒,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