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脉形及变化所主病证法
浮脉之状,在皮肤轻手得之,重按则似有若无。王①于秋,主肺,主风,主虚乏短气。秋得之为顺,春得之为贼邪,冬得之为虚邪,夏得之为实邪,又为微邪,其病不治自愈。纯浮为感风,浮弦②为虚劳,浮紧为风寒,浮芤为衄血,浮滑为风痰,浮洪为风气壅滞,浮微为气不足,浮缓为风虚,四肢不随,浮涩为伤肺咯血③、嗽血,浮迟为伤惫,浮弱为虚损,浮濡为气血俱不足。又看见于何部位,以臓腑④经络推之,余皆仿此消息。
【校注】
①王:通“旺”。
②弦:脉象之一。按,“纯浮为感风”后面十二句中凡“浮”字之后的“弦、紧、芤、滑、洪、微、缓、涩、迟、弱、濡”皆为脉象,详见下文。
③咯( kǎ 咔) 血:中医学病证名。指喉部或喉以下呼吸道出血,经口腔排出。
④臓腑: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作“藏府”。
沈脉之状,取于肌肉之下得之。主藏病,沈滞伏匿。在寸为心肺郁伏,悲忧不乐。在关为肝脾不利,中满善噫①②胀。湿胜则肿满溏泄,食不化,支膈③,胁满,善恐。在尺则为石水④,腹肿硬,以指弹之壳壳然⑤有声,小便涩。沈紧为肠间积寒痛,沈涩结为五气积聚成形,沈数或疾为骨蒸⑥,沈滑为肾消⑦、骨枯、善渴、小便数。纯沈为肿重,足膝不利,不得履地,得之于阴湿之气。沈而微,五藏气衰,骨痿⑧不能起。
【校注】
①噫( yī 衣) : 中医学病证名。《证治准绳·幼科》: “经曰: 脾病则面黄善噫。噫者,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而为噫。”又,《证治准绳·杂病》:“《内经》所谓噫,即今所谓嗳气也。”
②:胀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
胀。”
③支膈:中医学病证名。病人自觉胸膈下有一股气阻塞不适。
④石水:中医学病名,为水气病之一。《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原注: “正水,水之在上病也; 石水,水之在下病也。”
⑤壳壳然:中空貌。
⑥骨蒸:中医学病名。为五蒸之一,病人所发之热似自骨髓蒸蒸而出,故名。《外台秘要》卷十三:“骨髓中热,称为骨蒸。”
⑦肾消:中医学病名。为三消之一,症见面黑耳焦,饮一溲二,溲似淋浊,如膏如油等。多由肾水亏竭,蒸化失常所致。又称消肾、肾痟、下消。
⑧骨痿:中医学病名。属诸痿证之一。症见腰背酸软,难以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由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阴精耗损,骨枯髓虚所致。语出《素问·痿论》。
迟脉之状,往来极迟,一息三至。为阴盛阳虚之候,若手足厥不回者死。五藏气短,不能朝于气口,肺肾俱衰也。《太素脉诀》①作肺肾俱绝。陈无择②《三因方》云:迟者应动极缓,与人迎相应,则湿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沈积,为寒为痛。迟而涩为癥瘕③咽酸④。
【校注】
①《太素脉诀》:明代张太素所撰的一部脉学著作,共两卷。又名《太素脉秘诀》《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宗统》。
②陈无择(1131—1189) :名言,字无择。南宋医家。原籍青田鹤溪( 今景宁县鹤溪镇) ,久居温州,为永嘉医派的创始人,又为中医病因学的奠基人,所著《三因方》( 又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十八卷,对后世病因病理学产生极大影响。
③癥( zhēng 征) 瘕:中医学病证名。指腹腔内有包块肿物结聚的疾病。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者为瘕。
④咽酸:中医学病证名。症见胃内酸水上至咽喉,不及吐出而下咽。又称吞酸、醋咽。《三因方》卷十一:“食后噫酸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
数脉之状,往来急数,一息六至。为阳盛阴微之候。寸脉见之为热,为躁,为烦。左关为目赤头痛烦满①,右关为口臭胃烦②呕逆。尺中见为小便黄赤,大便闭涩。与人迎相应为热,与气口相应或为疮③。
【校注】
①烦满:中医学病证名。谓心烦胸中闷满之症。语出《素问·热论》。多由邪热内盛,或痰液瘀滞,或留饮瘀血内停所致。可见于伤寒、肺痹、癫狂等多种病证。
②烦:热。
③疮:中医学病名。为皮肤感染与肌肤创伤之总称。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洪脉之状,大而隐指①。若大而散漫,是谓气衰。大而浮,风客②于卫,咳出青黄脓如弹丸大,若不出则伤肺。下利③得脉大,利益甚。霍乱④得之则吉。又其脉主夏,属心。
【校注】
①隐指:据文义,疑作“应指”。《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有“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句,其中“隐指”,《濒湖脉诀》即改为“应指”。
②客:留居。
③下利:简称利,是早期古医籍对痢疾与泄泻病的统称。后世区分为利与痢,以利为泄泻,痢为痢疾。
④霍乱:中医学病名。起病急骤,猝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因病变起于顷刻之间,挥霍撩乱,故名霍乱。
虚脉之状,浮大无力,迟而且柔,又如蜘蛛丝。此阳气衰少,阴气独居,为多汗亡①阳,形气萧索,其人不寿。
【校注】
①亡:失。下同。
散脉之状,浮而无力,至数不齐,涣漫不收,更甚于虚,或来多去少,按之如无。此气血俱虚,根本脱离之候。左寸软散,为阳虚不敛。右寸见之,为气耗汗出。肝脉软散,色泽者,当病溢饮①。脾脉得之,色不泽,当病足胻②肿。尺脉见散,为精气衰耗。又产妇得之生,孕妇得之死。
【校注】
①溢饮:中医学病名。为饮病之一,是一种以头面、下肢或全身浮肿、畏冷、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类疾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③胻( héng 恒) :小腿。
芤脉①之状,如浮而大,于指面之下,其形中断,又如流水不相续,或如泻漆之形,断而倒收,又似弦而软。《太素脉诀》云:芤脉之状,中空弦散。主吐血,呕血,衄血,男子失精,妇人胞漏②,半产,血崩。又曰,其状弦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弦芤相搏,此名为革,金刑木而伤肝也。芤而滑,呕吐,甚则亡血;芤而数,阳陷阴中,血妄行; 芤而紧③,风冷入血,下血如豚肝④,脐腹痛,死不治;芤而弦,因失血致劳伤;芤而微或散,久成血枯。
【校注】
①芤( kōu 抠) 脉:中医脉学名词。指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的一种脉象。因类似于手指按葱管的感觉,故名。详见《脉经》《濒湖脉学》。芤,葱的别名。
②胞漏:中医学病名。指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名漏胞、胎漏、漏胎、漱经。《医学入门》曰:“不痛而下血者为胎漏。”
③紧: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急”。
④豚肝:即猪肝。豚,小猪,亦泛指猪。
濡脉之状,极软弱,如以指按水中绵,如有如无。《太素脉诀》云:诸部脉形,按之极小。为阴阳俱不足,湿冷雾露之气所伤。为病,头重如以湿热之物裹首;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为痿弱骨不能立;又为亡津液,精神不收; 《十便良方》云: 精神干急或偏枯,血脉痺得之风冷湿气也,余同前。又为胫痠①枯,细手足,常厥冷,肉理不密。
【校注】
①痠:“酸”的异体字。指因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微痛而无力的感觉。
微脉之状,极微,或似有似无。为气血不足,为虚惫,亡血,亡汗,小便数或白浊。若微数为阴虚,客阳内热,谷气少也。若在尺部,肾脂枯,髓不满骨。若在左关则肝虚血不足,目视①,筋缓弱;若在右关则虚滑泄注②,谷不化,肠鸣③及浆粥不入胃。若在右寸,则为肺损背寒,口中如含霜雪,咳嗽肌疏,不可以风,短气;若在左寸,为心虚恍惚,忧思不乐,多恐,如人将捕之。若六部俱微,则阳不及四肢,足胫冷,手足厥,常欲汤火煖④之。陈无择《三因方》云: 微者,极细而软,似有若无。与人迎相应,则风暑⑤自汗。与气口相应,则阳脱泄。八⑥里,病脉微,为虚,为弱,为衄,为呕,为泄,为亡汗,为拘急⑦。微弱为少气,为中寒⑧。
【校注】
①( huāng 荒)
:视不明貌。亦作“
”。
,“
”的异体字。《玉篇·目部》:“
,目不明。”
②泄注:中医学病证名。症见泄下如水注状。又称水泻、注泄、注下。语出《素问·气交变大论》。
③肠鸣:中医学病证名。是一种腹中胃肠蠕动并辘辘作响的症状。又称腹鸣。语出《素问·藏气法时论》。
④煖:“暖”的异体字。
⑤风暑:此即“暑风”。中医学病证名。是一种因热盛而出现昏迷抽搐的症状。
⑥八: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入”,当从。
⑦拘急:中医学病证名。指肢体牵引不适有紧缩感。常发病于四肢及腹部。
⑧中寒:即寒中。参见“诊诸病证脉法”一节注㉜。
革脉之状,浑浑①革至如涌泉,谓出而不返也。为阴气隔阳,又为溢脉②。盖自尺而出,上于鱼际,亦谓之离经,无根本也。又覆脉之状,自寸口下退,过而入尺,皆必死之脉也。
【校注】
①浑浑:中医脉学名词。比喻脉来杂乱无章。《素问·疟论》: “无刺浑浑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王冰注:“浑浑言脉气混乱也。”
②溢脉:中医脉学名词。为长脉之一种。长脉的脉象特征,指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较长。其中向上逾寸部至鱼际者称为溢脉,下逾尺部者称为履脉。
伏脉之状,重于沈,指下寻之方得,盖时见时隐也。《太素脉诀》云:伏脉之状,其形沈伏,隐隐其位。此阴阳之气相伏也,或阴中伏阳,阳中伏阴。脉疾为伏阳内热,身虽寒而不欲盖衣。脉迟小,有来无去,此伏阴在内,阳气不得入也,其人身虽热而但欲覆被向火。脉实者有伏气①在内,涩者有动气②,在左则左病,在右则右病,在脐则居脐上下,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
【校注】
①伏气:中医学病证名。指邪气伏藏于体内。
②动气:中医脉学名词。指脉搏跳动时的动态和气势,可反映脏腑情况。《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动气,知其脏也。”
牢脉之状,如弦而实,寻之则散。《太素脉诀》云: 指下寻之不动。为五劳①六极②七伤③之病。若加数疾则发热,加短迟则发寒,疾迟不常④为⑤寒热,肢⑥体迫急,情思不乐。
【校注】
①五劳:中医学病证名。指五藏劳伤,即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详见《诸病源候论·虚劳候》。
②六极:中医学病证名。指六种极度虚损的病证,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详见《诸病源候论·虚劳候》。又,《云笈七籤》: “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极,疲也,此指虚损。
③七伤:中医学病证名。《诸病源候论》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或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另,同篇又以生殖系统的七种疾病为“七伤”: “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
④不常:犹言无常。
⑤为: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则”。
⑥肢: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支”。支,“肢”的古字。
实脉之状,举按有力,重按隐指①愊愊然②。气不利,亦主伏阳在内,蒸热劳倦,胃气壅塞为内痈③。实数为三焦闭热,大便秘实。滑为癖饮④癥瘕留聚之病。实大为气盛闭塞。《太素脉诀》,实大作实洪。实沈为藏府气不通,带短,《太素脉诀》云:实而短。为宿谷不化。
【校注】
①隐指:见前“洪脉之状”注①。
②愊( bì 必) 愊然:此指脉象坚实貌。
③内痈:中医学病名。与“外痈”相对而言,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内痈候”:“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气客于内,或在胸鬲,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化为脓,故曰内痈也”。
④癖饮:中医学病名。为痰饮病之一。一名饮癖。《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此由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在胁下弦互起,按之则作水声。”
弱脉之状,小而无力。为精不足,短气,表里俱衰,为暴下①。阴并于阳,汗出不止者死。又为脚弱筋缓,足不能履地。恶寒,不可出风②。
【校注】
①暴下:中医学病证名。指急性腹泻。
②出风:经风,见风。
细脉之状,细细如①线。《太素脉诀》云: 其形细微。阴气胜阳也。又为手足寒,气少,惨惨不舒畅。又血不荣于四肢,谓寒则涩而不流行也。( 《太素脉诀》云:又主冷泄痢。)
【校注】
①如: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似”。
缓脉之状,不迟不疾,一息四至,往来得中①,实得土气。《太素脉诀》云:缓脉之状,如柳叶也。缓甚,为病四肢不收,受湿而痺。缓而沈,脾气滞,志意不舒展,气痞②多噎; 缓而涩,肌肉不仁③,津液不流行,荣卫失度,因以致风; 缓而微,为消气④; 缓而滑,为热中⑤多食; 缓而短,谷不化,为溏泄; 缓而浮,为风亸曳⑥。陈无择《三因方》云:缓者,浮大而软,去来微迟。与人迎相应,则风热入藏;与气口相应,则怒急伤筋。缓而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痺,为疼为不仁,为气不足,为眩晕。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校注】
①得中:合适,正好。
②气痞:中医学病证名。指无形之邪结聚于胸腹之间的一种病证。痞,中医学中一般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
③不仁:指肌肤肢体麻木,不灵便。
④消气:中医学病证名。为九气之一。指心肺之气因悲而消减的症状。详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
⑤热中:中医学病名。此指善饥多食、小便频数的一种病证。《素问·腹中论》王冰注:“多饮数溲,谓之热中。”
⑥风亸( duǒ 朵) 曳( yè 页) :中医学病证名。《诸病源候论·风亸曳候》: “风亸曳者,肢体弛缓不收摄也。人以胃气养于肌肉经络也,胃若衰损,其气不实,经脉虚,则筋肉懈惰,故风邪搏于筋而使亸曳也。”亸,下垂。曳,拖着。
涩脉之状,往来极涩,如水不能流,或聚于指下,或绵绵①如泻漆,断而倒收,又似止非止。《太素脉诀》云:涩脉之状,如刀口到指,不离其所。主男子亡血失精,妇人胎妊不成,月候②凝涩,或崩伤不止,五带③,败血在腹,或血瘕④成形,筋急寒痺⑤。浮涩为肺病,咯血咳嗽,虚劳。涩中时弦,为金木相剋⑥,胁下痛,不得卧者死。在左寸,为心痺⑦寒栗,病积溲血; 在左尺,为病小腹积气⑧;在右关,则病心腹时满;在左关,则病筋急积寒⑨。
【校注】
①绵绵:连续不断貌。
②月候:即月经。
③五带:中医学病证名。指妇女阴道流出的一种黏性液体。因连绵不断,其状如带,故称带下。常见有白带、黄带、青带、黑带、赤带五种,总称“五带”。
④血瘕:中医学病证名。为八瘕之一。指瘀血聚积所生的有形肿块。语出《素问·阴阳类论》:“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
⑤寒痺:即寒痹。中医学病名。一名痛痹、骨痹。指寒邪偏重的痹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⑥剋:博古斋本同此,千顷堂本作“尅”。剋,“尅”的异体字,通“克”。
⑦心痺:即心痹。中医学病名。指因心虚邪乘,血脉闭阻所引起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
⑧积气:即气积。中医学病证名。为九积之一。多因气机郁滞而成积。症见胸闷痞塞,嗳气则舒,胁腹膨胀,或痞块时隐时现,或游走不定等。
⑨积寒:中医学病证名。指体内寒邪滞结,又称寒积。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寒积,感伤寒冷成积,腹中疼痛,必以手重按,或将物顶住稍可,口吐清水也。”
结脉之状,大小不定,往来不拘,数至时一止。主气不流行,腹中癥癖,气块成形。或因大病后亡津液,亡血,或惊恐神散而精不收,或梦漏亡精,又多虑而心气耗也。若无是因,则其人寿不过一二年。
代脉之状,其来如断绝而相待,其息以至时搏而动①。主血气亏损,或惊忧积甚,形气不相得②也。
【校注】
①“代脉之状”三句:谓代脉一动之后“如断绝而相待”,要等一息后才“搏而动”。按,正常人一息脉四至,此言歇止时间近一息。多见于危急之症。
②相得:相契,相处融合。
滑脉之状,指下如水之流,或如转珠而滞碍。《太素脉诀》云:不缓、不洪、不实,如珠之形。主呕吐,主饮。滑而弦细者为支饮①,咳逆倚息,面浮肿。滑而紧,停寒积饮吞酸,肠间漉漉②有声。滑而弦,留饮在胃,头痛而眩。滑而数,为中暍③,甚则为痓④,手足瘛疭⑤搐搦也。滑而缓,热中,消谷引食。滑而细沈,为消渴⑥;带微为消中⑦,不渴,小便数。滑实为气盛上热。滑大而数,为心气热越⑧,多汗。滑而微小为无力⑨盗汗。在尺滑为狐风疝⑩,在右手寸口为肺风疝⑪,在右关则为脾风疝⑫,在左关则为肝风疝⑬。
【校注】
①支饮:中医学病名。为四饮之一。症见水饮留滞胸膈,以致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痰饮咳嗽》:“支饮者,饮后水停于胸,欬逆碍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水肿状,即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之病也。”
②漉漉:象声词。
③中暍( yē 椰) :中医学病名。即中暑。
④痓( zhì 治) :痉挛。博古斋本、千顷堂本同此。南宋戴侗《六书故》曰:“医书云痓,亦作痉。考之《说文》,合之以声,痓乃痉之讹,当定为痉。”
⑤瘛疭( chìzòng 赤纵) :即瘈疭。中医学病证名。症见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伤寒明理论》:“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俗称搐搦( chùnuò 触诺) 等。
⑥消渴:中医学病名。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语出《素问·奇病论》。亦称痟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
⑦消中:即上注所言之“中消”。
⑧热越:中医证名。指里热向外发越。《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⑨无力: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多”。
⑩狐风疝:中医学病名。指发于阴囊时大时小之疝气,因其出入上下无常似狐,故名。由厥阴肝脉积气攻窜所致。又名狐疝风、狐疝、阴狐疝、小肠气痛等。疝,中医多指内脏凸出或因寒袭而致引痛之类的病。其中由足厥阴肝经逆气所致疝症称风疝或气疝。
⑪ 肺风疝:中医学病名。指因风热邪而引起的肺疝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者病肺风疝。”
⑫ 脾风疝:中医学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医经原旨·疾病·痹疝》注曰:“太阴脉滑,则土邪有余。脾风疝者,即肿重坠之属,脾在湿也。”
⑬ 肝风疝:中医学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医经原旨·疾病·痹疝》注曰:“滑实则风热合邪而为肝风疝,病在筋也。”
紧脉之状,如按绳激①指,三部通度②,与弦相似而有力,举按皆有余③,主中寒腹痛切急。在寸口,则中寒口噤④,头痛恶寒,欲得覆被火炙。在关上,则胃冷吞酸,中脘⑤脐腹痛,下利筋寒⑥,或转筋霍乱⑦,咳呕胆汁。紧数为冷热痢⑧,下脓血,或身热,饮食如故,有痛⑨处则结痈疽⑩。在尺为寒疝⑪痛。
【校注】
①激: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缴”。缴,缠扭义。
②三部通度:意谓寸关尺三部皆然。通,皆。度,度越、过。
③“紧脉之状”五句:清·王邦傅纂注《脉诀乳海·紧脉指法主病》曰: “紧者,阳木也。何为阳木? 以其脉带弦长也。指下寻之,三关通度,脉道长矣。按之有余,邪气有余也。举指甚数,热邪在阳分也,状若洪弦者。洪为阳明,弦为少阳,洪弦相合,此名为紧。”
④口噤:中医学病证名。指牙关紧急,口不能张的症状。多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凝气滞,瘀阻经络所致。
⑤中脘( wǎn 晚) :此指胃的中部。
⑥筋寒:中医学病证名。此指肌肉受寒,抽缩不已。
⑦转筋霍乱:即霍乱转筋。中医学病名。指因霍乱吐利而筋脉挛急者。多由大吐大泻、津液暴失、耗伤气血、筋脉失养,或复感风寒所致。
⑧冷热痢:中医学病名。指一种寒热夹杂的痢疾。《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夫冷热痢者,由肠胃虚弱,宿有寒,而为寒热所伤,冷热相乘,其痢乍黄乍白是也。”
⑨痛: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病”。
⑩痈疽:中医学病名。为恶疮之统称。其中大而浅者为痈,属阳证;深者为疽,属阴证。
⑪ 寒疝:中医学病名。一种急性腹痛的病证。多由脾胃虚寒或产后血虚,复感风寒外邪,结聚于腹中所致。
促脉之状,自尺上寸口促急,有来无去。《太素脉诀》作有来时止复来。此荣卫无度数①,阴气促阳也。又肾气离经,升而不降,又为无阴而阳无以系也。若时气促数,上出寸口,此阳并于血,病赤斑②,十死一生。若脉见断绝,为黑斑③,独阳攻藏,气绝,死不治。
【校注】
①荣卫无度数:指营卫之气运行不正常。据《脉经·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营卫之气白天行于阳分二十五周次,夜间行于阴分也是二十五周次。”此即荣卫之“度数”。荣,通“营”。
②赤斑:中医学病证名。指发斑见红赤色者。其中赤红者为轻,紫赤者为重。
③黑斑:中医学病证名。多指外感热病发斑色黑之症。
动脉之状,鼓动而暴于指下不常。气血相乘①,搏击而动也。或鼓于阳,则一阳为钩,如夏脉之盛;或鼓于阴,一阴为毛,如秋气之急切劲烈。鼓阳胜而急曰弦,阴缓而阳急也。鼓阳至而绝曰石,阳辟而阴孤也。阴阳相过曰溜,气相鼓作而动也②。
【校注】
①相乘:五行学说术语。指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程度,属病理变化范畴。乘,即乘虚侵袭之意。
②“或鼓于阳”至段尾: 这段文义出自《素问·阴阳别论》“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数句。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此数句甚详。他说: “此举五脏之脉体言之也。一阳者,微阳也,指下鼓动一阳,而脉即来盛去衰者曰钩,乃微钩也,心之脉也; 一阴者,微阴也,指下鼓动一阴,而脉来轻虚以浮者曰毛,乃微毛也,肺之脉也。鼓动阳脉,而其势胜急不至于太急者曰弦,乃微弦也,肝之脉也; 鼓动阳脉,而阳脉似绝曰石,乃微石也,肾之脉也;阴阳二脉相过,无能胜负,正平和之脉,其名曰溜,如水之缓流也,脾之脉也。此曰阴阳以脉体言,就其浮沉大小之间以意而得之者也。”鼓,动也。阳辟,此指阳绝。辟,“避”的古字。避开。溜,顺滑平缓之义。过,相遇、相处。
弦脉之状,如张弓弩弦,应指有力,重按则软弱。《太素脉诀》云:状如琴弦。主春气,主肝藏,主虚,主痰,主疟,主劳。弦而微,气不足,筋缓不荣。弦急似数非数,绵绵之状,劳伤气促急,四肢煎厥①。无首尾而促疾,虚劳不足。弦弱而疾,夜多盗汗。弦短而大,荣卫劳伤,内急外缓。兼数则热,目视,血不足也。兼迟则寒,筋脉急挛。弦涩因失血,女子则月闭血瘕。弦紧为虚寒里急,寒疝少腹痛,面青下利。弦迟而涩,出入无首尾,为寒闭血少,筋干急②,《太素脉诀》作弦而急。或偏枯③血脉痺④,得之风冷湿也。《十便良方》云:沈而微,五藏气弱⑤,骨痿不能起。
【校注】
①煎厥:中医学病证名。为厥证之一种,指内热消烁阴液而出现昏厥的病证。多因平素阴精亏损,阳气亢盛,复感暑热病邪煎迫而致。
②筋干急:意谓筋膜失去滋养而不润,则易挛急、筋痿。《素问·痿论》: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③偏枯:即偏瘫,半身不遂。
④血脉痺:即血痺( 痹) 、脉痺( 痹) 。均为中医学病证名。其中血痹指因气血虚弱,风邪乘虚侵入血分致使血气闭阻不通的一种痹证;脉痹指因心气虚衰而受邪,致使血液凝涩、脉道闭阻的一种痹证。
⑤弱: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衰”。
短脉之状,往来极短,不待息尽而回,或无首尾,但见①于指面,亦不待气来而至。其人短气息急②,或不能长息,又为大下脱气③,又主久病。
【校注】
①见:“现”的古字。
②急:博古斋本、千顷堂本无“急”字。
③脱气:中医学病证名。指虚劳病出现阳气虚衰之象。
长脉之状,往来指下,息随而尽,其有余,如操带物之长①。《太素脉诀》云:长脉之状,来往②至长。禀赋气强,胜血而气拥③,其人寿。若加大而数,为病阳盛内热,当利三焦。
【校注】
①如操带物之长:此状长脉之形,如摩持带状长物一般。明·李中梓《诊家正眼·长脉》:“长脉,惟其状如长竿,则直上直下,首尾相应,非若他脉之上下参差,首尾不匀者也。”带物,带状物。
②来往: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往来”。
③胜血而气拥:指血气充盛。胜,充盛。拥,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