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论曰:若暴厥卒然不知人事,身脉皆动,其状如尸,听其耳中,如循①啸声,股间暖,由邪气折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②反聚,血结心下,阳气下堕,阴气卒上而不交,阴阳离居。身温而汗出,气复反则唇青身冷,此为入藏即死,谓之尸厥③。先以竹管吹左耳,极三度④,又吹右耳如前,炙⑤熨、斗熨⑥两胁,以石菖蒲末著舌下及吹鼻中。又刺足大指内侧,爪甲去端如韭叶,入一分,留三呼谓隐白穴⑦也,出之。又刺足心涌泉穴,如上法。又刺足中指爪上,令破,如上法,谓厉兑穴⑧也。又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又刺手心主,谓中冲穴⑨也。又刺掌后锐骨之端,谓神门穴⑩也。又剔取头左角之发,烧灰,酒服方寸匕,不能饮,灌之后,宜⑪太一⑫神精丹。
太一神精丹方缺
【校注】
①循:回旋。
②宗气:中医指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之气。宗气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咙而司呼吸,灌心脉而行气血。又称大气。
③尸厥:中医学病证名。指突然昏厥而其状如尸的一种厥证。
④极三度:指尽力吹三遍。极,尽也。
⑤炙: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灸”,当从。
⑥斗熨:熨法之一种。
⑦隐白穴:中医穴位名称。足太阴脾经的井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功效。
⑧厉兑穴:中医穴位名称。此指第二厉兑穴,系足阳明胃经的井穴。在足第2 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 寸处。有苏厥醒神、清热和胃、通经活络的功效。
⑨中冲穴:中医穴位名称。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有苏厥开窍、清心泄热的功效。
⑩神门穴:中医穴位名称。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有补益心气的功效。
⑪ 宜: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无此字。
⑫ 太一: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太乙”。下同。
若居常无苦,忽然如死,身不动,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语,又或似有知而恶闻人声,或但如眩冒①,移时乃寤,此由亡汗过多,血少,气并血中,气血争,阴阳乱,气过血还则阴阳复通,而人乃寤,谓之郁冒②、血厥③,此证多生妇人,男子亦有之,白微汤、仓公散主之。
白微汤④
白微 当归(各一两) 人参(半两) 甘草(炙,一分)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仓公散
瓜蒂 藜芦 矾石⑤(火煅一伏时,研) 雄黄(研)
上等分为末。以豆大⑥吹鼻内,醒为度。
【校注】
①眩冒:中医证名。指目眩头晕、甚至昏厥之证。眩,眼睛昏花、视物不清之状。冒,头部昏蒙之感。
②郁冒:中医学病证名。指头部昏冒、神志不清之证。《素问·至真要大论》: “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
③血厥:中医学病证名。指因失血过多或暴怒气逆,血郁于上而引起的昏厥重证。
④白微汤:博古斋本、千顷堂本此方作“白微( 一两)当归( 一两)人参( 半两) ”。
⑤矾石: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矾石”在“雄黄”之后,炮法则同。
⑥大: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许”。
若卒然昬①冒无所知,或妄言语,此由暴惊,心无所倚,神无所归,久不治,阴阳相并,或阴气并阳,阳气并阴,令人九窍闭塞,状类尸厥,菖蒲散主之。
菖蒲散
石菖蒲(一两) 麝香(一钱,研)
右为细末。酒调服二钱,或饮亦得。
【校注】
①昬: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昏”。
若忽然瘛疭,瞋①目不能语,喉中有声,大便不通,胸满欲呕,或恶人声,闻人声则惕然而惊,或时叫,此得之暴惊,气积而不散,伏痰聚于中脘,湿积②于脾,久而脾气既耗,水气乘之,则风动四末③,宜先吐之以胜金丸,次宜玉壶丸,以大便利即止,有热则脉洪数,此脾郁于心,铁粉丸主之。
胜金丸方缺
玉壶丸方缺
铁粉丸
铁粉(二两) 硃砂( 一两,研) 牛黄( 研) 天竺黄( 研)铅霜(研,各半两) 天南星(炮,一两④)
右为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生姜汤下五丸。
【校注】
①瞋( chēn 嗔) :睁大眼睛瞪人。
②积: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渍”。
③四末:四肢。与躯干相比,四肢乃人体之末,故言。
④炮,一两:博古斋本、千顷堂本无此三字。
若素无疾,而暴得瘛疭,发讫①即如常,经隔月日又复如前,由阴阳失其常度,气血相并也,此谓之痫,龙齿丸②、乌鸦散、独活汤主之。
龙齿丸
牛黄(研) 麝香( 研,各半钱) 羚羊角( 剉) 龙齿 龙骨 羊齿(火煅赤,各一分) 硃砂(研,半两) 蛇退(炒) 白僵蚕(炒,各一分)
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五丸,临卧服。
乌鸦散
腊月乌鸦一个,去足嘴大翅,用麝香一钱,填口内,以好纸通裹了,再用盐纸和泥团了,候干,炭火烧,烟尽取出为末,更入麝香一钱,研和。饮调方寸匕,日二服。
独活汤
独活(一两) 细辛(去苗,一分) 僵蚕(炒,半两) 牡丹皮(三分) 防己(半两) 紫菀(去苗,一分)
右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校注】
①讫( qì 气) :完结,终了。
②龙齿丸:博古斋本、千顷堂本于此前多“宜”字。
若病患喜怒不常,独闭户牖而处,恶闻人声者,盖阳气常动①,因暴折而难决,肝胆气郁而不伸,故令喜怒,谓之阳厥,宜铁落饮,无食肉,及菖蒲散。
铁落饮方缺
菖蒲散见前
【校注】
①“盖阳气常动”以下五句:意谓阳气本宜畅达,因猝逢挫折、难以自解,故而阳气郁结上逆而多怒,称作阳厥证。决,开也,解也。
若言语不避亲疎,或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此思虑用心太过,神散不藏,又或悲哭,忽忽不乐,神有余则笑,为狂,胜金丸主之。神不足则悲,露朱丹主之。
胜金丸方缺
露朱丹
好朱砂(一两,碎)
右用真琉璃器盛之,露四十九夜,阴雨不算数。研细,入牛黄半钱,研和,滴熟蜜珠子,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人参汤下一粒。
若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则眴仆,此太阳厥也,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见前眩运①门
若喜怒嗌痛,不肉食,气奔走上,刺足下中央之脉,血出而止。
【校注】
①运: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晕”。按,前文标立门类之处作“眩晕”,三本皆同,此独四库本作“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