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论

脉论

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以有五藏六府,四肢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穴,以象五运六气,四时十二月,周天之度。阴阳变化,与天地同流。乖其气,逆其理,则阴阳交错,府藏偏毗,脉行迟速,荣卫失度,百病从生。非脉无以探赜索隐。所谓脉者,乃天真之元气,有生之精神。精神去幹,脉理乃绝。故上古圣人,体性鉴形,剖别藏府,详辨经络,会通内外,各著其情,气穴所发,各有腧名。善诊脉者,静意视义,观其变于冥冥之中,以神合神,悠然独悟,口弗能言。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分部;视喘息,听音声,而知病所生。所谓阴阳者,至者为阳,谓随呼而出也;去者为阴,谓随吸而入也。动者为阳,鼓击躁急也;静者为阴,来去沈沈默默也。数者为阳,谓一呼一吸六至也; 迟者为阴,谓往来不满三至也。于三部九候之内,察其脉形,有独异者,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不应四时者,乃受病之所也。

【校注】

①周天之度:古代天文术语,指太阳绕地球转一圈。

②同流:相类似。

③乖:变乱。

④逆:违逆。

⑤毗( pí 皮) :损坏,败坏。

⑥荣:通“营”。

⑦赜( zé 泽) :幽深。

⑧幹:主体;身体。千顷堂本此字作“榦”,博古斋本作“”。按,“”乃“榦”的误字,而“榦”为“幹( 干) ”的异体字。

⑨静意视义:静心观察病人的形体。义,通“仪”。语出《素问·宝命全形论》。

⑩冥冥:幽眇无形貌。此言血气变化之不可见。

⑪ 息: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急”。

⑫ 沈沈: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沉沉”。沈,“沉”的古字。按,四库本《全生指迷方》关乎脉象“沉”字俱作“沈”,而余本皆作“沉”,下不赘注。

⑬ 数( shuò 硕) :频繁。下同。

⑭ 三部:指寸口、人迎和趺阳三部脉象。

⑮ 九候:据《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头部两额、两颊和耳前; 中部寸口、合谷和神门;下部内踝后、大趾两侧与次趾之间等九处的动脉。另据《难经·十八难》,则以寸、关、尺三部脉象分浮、中、沉取之合称九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