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余昔任左史①,遇疾濒死,考城王贶子亨,为察众工②之用药而余以生,因以其所著《全生方》一编遗余③,藏之未暇读也。继掌外制④,一日得异疾,谋诸⑤医未决,子亨笑曰:毋恐,此吾书所有也。视某章,病当某药。如方,信宿⑥而病⑦良已⑧,于是始奇之。归居淮南,去王城国⑨,偶有病,秪⑩讯⑪于书。谪三巴⑫,迁百粤⑬,去医益远,又槖本⑭ 以归⑮余。余因⑯为之表其端曰:“此书字直而邃,曲而通,部居彪列⑰,而脉络潜流⑱;形色⑲昭彰,而对治要妙。知方者读之,智思横生;不知者,犹可按图而愈疾。真卫生之奇宝,济物之良术也。至理不烦,至语不费。余非知道⑳者,而于此乎取之。子亨当官不苟㉑,遇世变,尝慨然再请,出疆万里。其论著此书,用心救世利物,不特此矣。吴敏㉒序。
【校注】
①左史: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言语。见《礼记·玉藻》。一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见《汉书·艺文志》。唐宋曾以门下省之起居郎、中书省之起居舍人为左、右史,分别主记事与记言。
②工:即医工,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
③余:千顷堂本同此。博古斋本作“予”。
④外制:唐、宋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内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的诏令,称为外制。明清已无此称,此沿用古说尔。
⑤诸:之于,兼词。
⑥信宿:即两宿。再宿为信。
⑦病: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疾”。
⑧良已:痊愈。已,止也,下同。
⑨去王城国:离开都城。去,离开。王城,都城。国,古义也有都城之义。
⑩秪( dī 滴) :古同“秖”( zhǐ) 。秖,古同“祇”( zhǐ) ,文中为“仅仅、只”之义。
⑪ 讯:问。
⑫ 三巴:古地名。东汉末称巴郡、巴东、巴西为三巴。相当于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⑬ 百粤: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统称百越,也称百粤。
⑭ 槖( tuó 陀) 本:把书装入囊中。槖,“橐”的异体字。此用为动词。
⑮ 归:跟随。
⑯ 因:博古斋本、千顷堂本皆作“以”。
⑰ 部居彪列:按类归部,排列分明。彪,虎纹,此引申为“显明”义。博古斋本、千顷堂本此字皆作“标”。
⑱ 流:流布。
⑲ 形色:本指形态和容色。文中指对脉证等病情的阐释。
⑳ 知道:通晓医道。
㉑ 苟:苟安。
㉒ 吴敏:字符中,真州( 今江苏仪征县) 人。官仕徽宗、钦宗两朝,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知枢密院事、少宰、观文殿大学士等职,后为广西、湖南宣抚使,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