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表演与性格化表演

二、本色表演与性格化表演

什么是本色表演?本色即本来面目。一个演员不论扮演何种性格的角色,都按他(她)本人的个性、条件、素质、特点进行表演,也可以说是演员自我较直白的体现。它创造出的似乎是角色,又更近似他(她)自己。我们称这种表演为本色表演。

在电影表演中,由于电影的纪实性,演员本人的外形、气质、情感、个性等都成了艺术的一部分。一些天赋条件好且具有自身魅力的演员,特别是女演员,会因偶然的机遇靠本色表演走红从而成为明星。

世界上不少著名女影星初始都是以艳美或纯情的本色表演走上银幕的,如法国影星罗密·施奈德,美国的朱迪·福斯特、波姬·小丝、葛丽泰·嘉宝,我国港台地区的林青霞、张曼玉,等等。

1955年,《茜茜公主》三部曲的女主角罗密·施奈德,在她16岁刚刚步入影坛时,就是以“俊俏的纯情少女”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在《茜茜公主》三部曲中,她以尚带稚气的妩媚神态、艳丽活泼的青春气息使法国百万观众为之倾倒,并轰动了整个欧洲。但《茜茜公主》系列片并未使罗密·施奈德展现出自己的表演才华。她追求的是艺术,渐渐对这类展示美艳的娱乐片产生了厌恶情绪,因此拒绝再拍摄《茜茜公主》系列片。但《茜茜公主》三部曲使她成为明星,奠定了她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直到1960年,罗密·施奈德与意大利著名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合作,她的艺术生涯开始有了根本性的转机。人们评价她的艺术道路时说:“她的艺术生涯起了质的飞跃是20世纪60年代。”我们从《诉讼》《女银行家》《老枪》等影片中看到,她精湛的表演已使她脱离了美艳女星的行列,成为才华横溢的女演员,跻身于演技巨星之林。

我国著名女演员巩俐气质纯正、自然,既有东方女性的秀美,又有时代感。影片《红高粱》使巩俐自身魅力得到很好的发挥。然而,她对艺术的追求使她在以后的每部作品中,都不断地努力捕捉人物形象的特点,把个性魅力和演技魅力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影片《菊豆》促成了巩俐从本色表演向性格化表演的飞跃。1992年,影片《秋菊打官司》让巩俐遇到了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秋菊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她的演技趋于成熟。她准确地把握了女主人公秋菊这个中国山村妇女独有的精神面貌。当我们看到巩俐扮演的孕妇秋菊挺着大大的肚子,迈着八字步,那以柔制胜、以弱胜强的眼神时,我们不禁会问:“这是巩俐吗?”甚至在本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当地的农民都没有发现与他们擦肩而过的竟然是个著名演员。这时的巩俐已经不再靠本色取胜,基本完成了从本色表演向性格化表演的转变。

风度翩翩的法国影星阿兰·德隆初登银幕时,因常演风流小生或形体矫健的爱情骑士之类的角色,被称为“奶油小生”“阿兰小姐”。在他不断的表演实践中,他的演技逐渐增长,有了很大的突破。如在《佐罗》《警察的话》《推上断头台》等影片中,他将人物塑造得鲜明、深刻、感人。他在注重内心体验的同时,又重视形体技巧与手段的运用,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观众和影评家都惊呼:“新的阿兰·德隆诞生了!”他的表演起了质的变化,对此他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观察别人来感受生活。汲取各种人物行动的素材于一身,这样,你的表演就可以超出个人的本色。”[8]

可以说,凭借自身条件和富有魅力的本色表演,加上适当的机遇,演员是有可能步入明星行列的。但明星不等于称职的演员,更不等于艺术家。他(她)要刻苦地进行表演技巧的学习,在艺术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演技,注重文化和生活的修养,才能突破本色表演,向性格化表演迈进。

本色表演的艺术生命力是有限的。即使在讲究明星效应的影视界,它也要受到年龄、时代的审美制约,观众欣赏心理、欣赏标准的限制。在戏剧舞台上,只靠本色表演更无法完成一个个鲜明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表演更强调如何去创造角色。本色表演可能会使一个演员耀眼一时,但无法使他(她)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创造型演员,更无法使他(她)攀上艺术的高峰。此时,什么是性格化表演就很明确了,即着重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表演,能够根据人物进行各不相似的形象塑造。在塑造中抑制或改变自己,甚至在人物身上难以看出演员自身的个性、气质、体态等,呈现的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都不似演员自己,很好地做到了人物形象是“演员—角色”的矛盾统一体。

性格化表演的生命力是无穷的,可以为我们留下一个个鲜明、生动,甚至是永不泯灭的人物形象。这正是“扮演角色”“创造人物形象”的表演艺术的核心要求。可以说,性格化表演推动着表演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当然,从演员个人角度来讲,性格化表演能力的强弱、演技的好坏也对其艺术生命能否长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