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与创造力
表演中的创造离不开想象。剧本中的文学形象走上舞台或屏幕,是在演员想象力的作用下得以鲜活,从而创造出来的。“它是演员在艺术工作和舞台生活的每一瞬间所不可缺少的,无论他在研究角色也好,或者在再现角色也好。”[3]想象贯穿着演员创造的始终。艺术虚构的情境与人物,是演员用想象把它们创造成看得见、听得见并感动着人们的艺术现实,这是多么巨大的作用啊!因此,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4]。想象与创造不可分离、紧密相连。想象指导着创造,也落实、体现在创造中。想象力与创造力无疑是演员至关重要的创作素质。
没有想象,演员创造时就会一筹莫展、不知所措,表演也会苍白、刻板、类型化。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贯穿在表演元素训练的各个阶段。
在接受想象力与创造力练习的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应领悟到以下三点。
第一,想象力要靠不断的锻炼来开启和培养。演员想象力的仓库里是对直接与间接生活的观察和记忆,当然也包括演员自身的经历及感悟,生活会给予和激发演员强劲的想象力。通过有益的练习找到开启自己想象力仓库的钥匙,提炼有用的素材,再根据生活的启迪对素材进行组织、加工、改造、充实、丰富……并调动与运用想象力,从而进行表演创作。
演员只有在创造中主动、自觉地增长和丰富想象力,才能逐渐掌握想象力的能动性。创造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能有模有样、活跃生动。
第二,演员的想象力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不可分割的行动性、形象性。
演员通过行动塑造人物形象,即演员以剧本与生活为依据,想象出人物特有的具体、细致、积极的心理行动、形体行动。想象服务行动、推动行动。只有拥有行动性的想象,演员才能够创造出符合人物的行动,使之鲜活、流动起来,人物性格才能得到体现。寓于其中的形象性使演员在表演创作过程中的“心象”具体、生动,人物行动更加特定而准确。想象力要贯穿在活跃的创造力中,还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创造中,不落实创造的想象没有任何价值。
第三,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演员要不断去培养、发展的,要使之不枯竭,艺术实践的锻炼、生活的积累、知识的广博、文化艺术的蕴蓄都是它们成长、丰富的源泉,是使它们富有活跃生命力的基础。学生要明白,不断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个演员一辈子要努力的事。
1.物体改变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十人左右为一组。
练习要求:教师拿一件物品让每个学生依次传递。学生尝试在不重复的情况下,改变物品的形态。根据每名学生的使用情况和态度,让其变为学生所想象的物品。练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一组学生可以围成圈、站成半圆、站成一队或相对的两队,也可以分别从三连景片的两边出来等。
例如,教师拿出一张报纸,学生围坐成圆圈。第一个接过报纸的学生把它折叠成花束的形状,在传给下一名学生时说:“这束鲜花送给你,祝你生日快乐!”接下它的学生也要把它当作假定的鲜花。然后,他(她)又把它改叠成一顶帽子给下一名学生戴上,并嘱咐道:“刷墙的时候小心点,别摔下来。”这名学生紧接着又把报纸重新叠卷起来,把它当作一支手电筒,给下一名学生照明用……通过每一名学生的想象,报纸在传递中不断被改变成各种各样的物品。
学生的想象应丰富、贴切,对待物品的信念和感觉应认真、合理。
2.地点变化练习
教室里会提前摆放一件大道具,如立柱形积木、长条凳、方形积木、三个相连的方墩等。练习过程中应适时变换道具。
练习要求:根据道具给自己带来的灵感,每名学生对地点展开想象,并通过有目的的行为表现出来。每名学生应对地点进行三次变化。
例如,第一次上场,一名学生把立柱形积木当作公交车站的站牌,在这儿焦急地等车。忽然下起了小雨,他拿出包顶在头上继续等着。第二次上场,他来商场里挑选眼镜,立柱形积木被他想象成商场里的眼镜架。他边试戴边照镜子,终于满意地选中了一款。第三次上场,他在校园的一盏路灯下背外语,还不时用手指比画着,偶尔拍打叮在腿上的蚊虫,看来是在应对次日的考试。突然,他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仔细听了一会儿后,无奈地离开了。大概是因为夜深了,学校里的保安人员在巡逻……
通过练习,学生应领悟与体会到,演员的想象力是要通过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的营造体现出来的。
3.物品观察与想象练习
观察的物品会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可以是工艺品、玩具、日用品、饰物、文体用品等。每一件物品都要有自己的特点,如没有照片的旧相框、带有标记的台历(日历)、旧闹钟、镜腿绑着黑线的老花眼镜、小绒毛熊、小干花、音乐生日卡、小发卡……
练习时,每名学生先从教师摆放的物品中,挑选一件最吸引自己、最有感觉的东西。如果某个物品同时被几名学生选中,那就以物品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观察。
练习要求:仔细观察所选物品,寻找它吸引人的特征,以此展开联想,赋予物品背后的人与事。每名学生通过讲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一名学生拿了一本去年的旧台历,台历中1月12日这一页被折了起来。她是这样讲述的:“这是我奶奶的台历。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去年到北京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离开奶奶。妈妈告诉我,当奶奶听说我1月12日会赶回家和她一起过春节时,这一天就成了她心中的大事。她常在电话里跟我父母提道:‘妞妞要回来了,1月12日,我记得,我记得。’可就在我放假的前五天,奶奶的心脏病犯了。当时她已经说不出话来,但眼睛总往桌上看,抬手要干什么。妈妈似乎明白了奶奶的意思,赶紧把台历拿到她的面前。妈妈发现被折着的一页就是1月12日这一天。妈妈哭了,哽咽地对奶奶说:‘妞妞马上就要回来了,您一定要等她。’奶奶的眼睛还一直看着台历……我回到家的时候,看见台历就放在奶奶的遗像前面,翻到的是1月12日。妈妈跟我讲了奶奶和台历的故事。妈妈说:‘这是奶奶对你的思念。’我抚摸着台历,面对奶奶的照片呜咽着:‘我要一辈子珍藏它,它也是我对您的思念。’”
练习中,学生应讲述得具体、形象、清晰、流畅,注重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展开切实的想象,杜绝胡编乱造。
该练习训练学生对物品特征的观察与捕捉能力,以及依此展开的想象。
4.音乐想象练习
教师提前准备好几首基调鲜明、差别明显,并且能够引发不同感受的乐曲。
练习分组进行,学生按组进行练习。
每组练习开始前,教师会为学生指定一件正在做的事情或一种正在进行的具体行为,如接电话、缝衣服、梳头、擦鞋、写信、画画等。
当学生真正进入状态时,教师立即播放乐曲。学生根据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对规定情境展开想象,赋予行动具体的内容。例如,一名正在写信的学生听《梁祝》时,内心会因乐曲产生感受,引发想象,从而使他(她)写信的行动变得具体、充实。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在它的支配下写信也可能会变得犹豫、中断、反复,甚至停笔或撕掉……再如,一名缝衣服扣子的学生在《喜相逢》乐曲所引发的想象中,也许会加快自己的动作,也许还会穿衣服出走,甚至还会缝好衣服叠起来……
每组学生可以做相同的事情,但所配乐曲不同。该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展开想象的能力。学生应以松弛的心态认真感受,不要做戏、表演感情。想象应是每名学生在对乐曲产生不同程度的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不会刻意引导,也不会在行动方式上给予限制,学生的想象应有自由的空间。
练习完成后,学生可以谈谈音乐对自己展开想象起到的作用。
5.讲故事练习
该练习可集体进行,若学生人数较多也可分组进行,十余人一组为宜,大家围坐成一圈。一名学生先讲述一个生活中令自己难忘的人物及当时的情形,讲述要清晰、具体、精练。其他学生专注听讲,并用心记忆。
讲述过程中,首先,教师会及时和学生一起挑选出一个大家共同认为生动、有形象、有感触的片段。其次,每名学生以这个片段为基础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对人物的心理、行为,规定情境及情节等进行补充、丰富、构想。最后,大家稍做讨论后,每名学生都参与讲述,集体完成一个有生活依据、有核心的故事。故事可从一开始讲述的学生开始,依照顺序进行。当第一名学生讲到某个地方,教师会击掌让他(她)停下来,由第二名学生接着讲,教师再击掌让第三名学生紧接上……就这样一个个按顺序讲下去。大家认真听取前一名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并积极展开想象,让自己的思路及时跟上故事的发展。衔接时要快速、流畅,如果遇到停顿或混乱,教师会及时制止并换人进行。
每名学生在讲故事时要认真投入,讲述的内容要尽量具体,如情境的变化、情节的进展,人物及人物行为的描述等。如果某名学生讲述时有所欠缺,教师会及时给予提示和纠正。故事要讲得有机、连贯,主线清晰、完整,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与逻辑,要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和编创。
各组练习完成后,学生之间交流体会,核心是练习中对想象力的感悟。
6.面具练习
该练习是向人物模仿过渡的训练。
练习①
学生分组进行。首先,教师会事先在景片后摆上几个喜、怒、哀、乐等表情鲜明的面具。其次,每名学生自己去选择一副面具并戴上它,听到教师击掌后,由景片两侧依次入场。每名学生戴着面具并结合它所给予自己的感觉去做一件事情,如扫地、钓鱼、等人、修理东西等。最后,学生回到景片后面摘掉面具再走出来,依旧保持住之前的感觉去做同样的事情。
该练习是训练学生拿掉面具以后,还能否保持住面具带给自己的感觉和形体动作的变化。
练习②
四名学生左右为一组,即兴练习。首先,教师提前在景片后面放上面具,学生自选面具并戴好。其次,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和规定情境,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即兴练习。例如,相遇、相识、问路、和解、相助等。
练习③
两名学生为一组,每人自选面具并戴好。教师根据面具会即兴给予规定情境与行动,例如,丈夫玩牌夜归、寻找到走失的亲人、垂钓被干扰、表白、酣睡时刻、找你算账等。
练习④
六名学生左右为一组。教师事先为每组学生的练习提出规定情境和简单的行动。例如,歌舞团招聘歌唱演员(或舞蹈演员)、电视剧组招聘演员、餐馆招聘厨师或服务员、物业公司招聘保安员等。再如,公共汽车站、候车室、公园晨练、照相、深夜跟踪等。练习时,学生会有少许商议时间,即兴开始。
练习中,学生先认真、仔细地观察面具,把握面具带给自己的感觉。在面具的启发下,学生发挥想象,解放自己的身心,创造与面具相一致的“心理—形体”的感觉。练习时,学生只能用形体动作,不允许用语言,可发出声音(与面具相匹配的声音)。
面具练习是帮助学生进行人物性格创造训练的辅助手段。
综合训练视频: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