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适应
交流与适应是一个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演员有效执行舞台行动、创造人物形象的基础。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与对手之间在思想、情感、意愿、行动等方面的相互传递、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被我们称作交流。它也包括演员的自我交流,以及因体裁需要或在特定演出中与观众的交流等。
交流中的传达和接受是交替进行的,是不间断的。正是通过这种不间断的相互交流,演员的表演创作才能达到应有的表现,作品内容才能得以传达。可以说,“艺术完全是建立在剧中人物的彼此交流和自我交流的基础上的”[5]。观众也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的。
“适应是各种交流甚至是独自交流的重要方法之一”[6]。适应是演员在交流时所用的表现手段。在交流中,演员是通过彼此的适应来表达。适应与交流紧密相连。适应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之上,服从于交流、服务于交流、体现出交流。
演员在表演创作时要求体现出真正的交流和有质量的适应。真正的交流是演员用自己体验到的情感同对方进行精神上、心灵上的交流,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过程。它是鲜活有机、真实自然的。有质量的适应在交流的过程中是那样微妙、贴切,富有特点。在表演创作中,演员情感体验的真实是真正的交流和有质量的适应存活的根本。它们的存在使演员的表演富有生命力。
真正的交流是对所有创作素质的综合运用。“舞台交流、连结和把握,要求演员内外部所有创作器官都来参加。”[7]适应是对交流的表达,鲜活有机的交流必然在高质量的适应的基础上产生。演员的适应同样建立在综合运用各项创作素质的基础之上。交流与适应是一个演员将创作素质与创作能力融会贯通的集中体现。
因此,演员交流与适应的能力是必须培养和训练的。在表演元素训练的基础阶段,主要是通过以下一些练习来进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在表演中真实、准确、鲜明、细致地接受对手所给予的刺激并传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进而使之成为一种本能。
1.接人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十人左右为一组,每组分为人数差不多相等的甲、乙两组。练习开始时,甲组学生开始随意走动,逐渐加快速度直到奔跑起来。这时,教师会选一方马上退出并站到教室一边,指定他们扮演刚下飞机的乘客。仍在跑步的学生则扮演正赶往“机场”,去迎接自己最想见的人的人。随后,他们陆续地到达了“机场”,即在教室的另一边出现。
练习要求:甲、乙两组学生要认真地感觉、寻找、搜索、捕捉,通过眼神的交流,敏锐、细致地给予和接受彼此之间传达的刺激与信息,尽量表演出此时、此地真实相见的场景。练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合的音乐。
练习规定:禁用语言或少用语言,不允许大呼小叫或虚假演戏。学生要沉下心来认真地注意、观察、感受对方,不要着急,也不要只追求结果。如果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找到自己想见的人,那就继续保持当下的行动,走出“机场”或寻找、等待。
练习结束后,学生之间可谈心得与感受。
2.连体推手练习
学生分为甲乙两队,各队内两人结成一组。教师根据场地面积决定每次各队参与小组的数目。
练习规定:甲乙两队上场的小组分两排站,本队小组之间保持1米左右的距离,两个相对而站的小组是对手。本组内两个选手相互挨着的左右脚腕用绳子绑在一起。每个人双脚并拢站好,并用一只手臂从后面抱住同伴的腰部,与对方结成一个整体。两个小组之间,相对的选手伸出另只一手臂,手掌上翘,手心可以相触,这就是他们练习时的距离。
练习要求:各个选手伸臂,手掌相触,在教师的口令下开始练习。双方可以用力去推对方的手掌,也可以在对方向自己用力的时候把手缩到一边,还可以做各种假动作来诱导对方。总之,每个选手要设法使对方失去平衡,只要一组中任何一个人摔倒在地,或者抱腰的手松开等都算这个小组失败,另一个小组获胜并为本组争得一分。比赛结束后,积分多的一组为胜方,胜方有惩罚败方的权利。
练习时,甲乙两队各安排一名学生担任练习中的监察员。练习结束后,学生之间可以谈一谈练习中的心得与体会,尤其是如何具体体会到与对手、同伴之间相互感觉、刺激、影响的。
3.呼应练习
该练习和注意力练习中的呼唤练习②大致相同,但更强调呼与应的表达和传递。
练习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进行。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意跑动,听到教师的哨声时要立刻停住脚步原地不动。与此同时,教师会拍打一名学生,这名学生应立即做出反应,去呼叫他(她)想呼叫的人,最好选择距离自己较远的人。呼叫时使用单音字,如哎、咳、嘿、呀、噢、哇、咿、哈、喂、嗷等。学生自己要把声音放出来,同时用手指着对方的鼻子,用眼睛盯住对方的眼睛,把呼叫的内容、内心的愿望尽量明确地表达出来。被呼叫的对象也要马上用自己的声音、手势、眼睛回应呼叫他(她)的人,不许重复对方的呼叫,并在声音的强度、长度、内涵上与呼叫他(她)的人相匹配。如果对方的声音较大,那学生自己的声音也要很响亮;如果对方的声音拉得很长,那学生自己的声音也要拉长;如果对方的声音充满了热情,那学生自己也要用饱含情感的声音来回应对方。当这名学生完成回应后,要马上变换一种声音作为呼叫者去呼唤另一名学生。另一名学生同样应做出相匹配的回应,然后他(她)再改变身份去呼唤别人。练习在学生相互给予和接受、相互传递和适应中进行。教师会用哨声来控制练习的进程,当教师吹哨时,学生停止传递继续跑动起来。这时,教师会指出不足之处并予以指正。哨声再次响起,学生又立即原地站定,呼应练习继续进行。
练习要求:
①学生反应要迅速、敏捷、准确、鲜明,不要犹豫、等待、停滞、思索。
②学生呼与应的声音要相互衔接。只有当回应的学生发出声音,呼叫的学生的声音才能停下来。声音不要落地,不要有空白。
③所有学生要时刻关注呼应的过程,即使站立不动,眼睛、身体也要跟着声音的传递而动,时刻准备参与呼应。
④教师会及时用哨声把控流程,用语言提示学生,使呼应有机、自然且有节奏地传递下去,使学生之间的交流、适应流畅进行。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练习,始终处于积极、热情、兴奋的状态。
4.画面练习
学生可十五人左右为一组进行练习。首先,根据教师的指挥,学生走动、跑跳起来,做形体上的热身活动。其次,教师会要求学生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动作。
例如做一些事情,捡贝壳、采野花、打蚊子、捉蝴蝶、挖坑植树、向水面扔石子、系鞋带、修车打气、遇狗、照镜子等。再如做一些运动,打篮球、打保龄球、打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踢毽子、做俯卧撑、跑步等。学生应时刻随教师的指令来认真改变自己的行为。学生即兴去做,不要思索,不要摆样子,也不要用语言,各自做动作,相互间不要交流。教师的指令会快速度、快节奏,能够把学生心理和形体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他们产生许多不同的行为动作。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又会不失时机地喊“停”,让学生骤然停止,保持定格状态。这时,教师选择一名在形体姿态与感觉上有特点,能引发别人与之产生交流并适合其行动发展的学生。这名学生保持原地不动,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如果停顿时教师没有选出合适的学生,大家就恢复之前的行为动作,教师会再物色。
练习要求:所有学生观察定格的学生的形体动作、眼神、视线、表情,从他(她)给予自己的感觉中展开想象,找到与之建立交流与适应的关系的汇聚点,并用鲜明、准确的形体动作和心理感觉体现出这个瞬间。要求一次到位,不能犹豫,也不能触碰或改变别人,更不能重复其他学生的动作。
练习在教师的击掌声中进行,教师每击掌一次就给一名学生上场参与的机会。每名学生上来时都要考虑到前面学生带给场上的新信息,体现出新变化,不要做盲目的行为。每名学生应积极参与推进、改变已经呈现的内容。最终,由每名参与的学生共同形成一幅有中心、有情节并能引发感悟的群体画面。
画面形成后,其他学生进行评议,选出有机、鲜明、有效的细节,指出重复或不合理的环节。
根据练习情况,画面练习还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做法:
其一,教师可同时留下两三名定格的学生。他们各是一幅画面的起点,每击掌一次便让两三名学生跑向不同的地方,最后同时形成两三幅画面。
其二,教师选择两名在形体动作与感觉上可以建立内在联系的定格的学生,让他们共同组成一个画面的起点来做练习,每一次击掌时上来一名学生。这种做法对学生的想象、交流与适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画面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画面的速度要快,过程要连贯,最好一气呵成。
综合训练视频: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