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力、信念与真实感

第二节 感受力、信念与真实感

我们常讲“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可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真实是多么重要!这种真实来自演员对艺术虚构的真挚的信念。它激起演员敏锐的感觉,激发着他(她)内心的感受与情感体验,使表演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感受力、信念与真实感是表演的根基,是演员必须打下的扎实基础,也是推动表演创作不断进步的动力。它们无疑是演员要“植入”身心的最基本的创作素质。

生活中,人对客观事物所给予的任何刺激和信息都会有生理上、心理上的感受,产生反应、牵动情感,有态度、行为上的反馈。虽然人的感受各有不同、千差万别,但这也是每个人时时都在感知的亲身经历,因为客观现实是存在的、鲜活的、真实的。正是事物的存在使我们对其产生了信念和真实感,同时产生了感觉,应该说,信念与真实感是产生感觉的基础。因此,现实生活中它们是自然形成的,无须培养。

然而,艺术是虚构的,演员要在假定情境中进行表演。剧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及人物关系、情境的设置、情境的展现与变化、道具的应用等,都是在虚构、假定的范畴之中,演员在表演创作时才会存在。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信念与真实感是极为重要的创作素质。它们也是不可分离,不能单独存在的。在表演创作中信念与真实感的建立及加强,更是和创造性想象的帮助密不可分。“先在想象生活的领域中,在艺术的虚构中产生真实和信念,然后再把这些真实和信念转移到舞台上去。”[2]获得了信念与真实感,演员的表演才能有感觉、才能有体验、才会有创作,否则,只会是呆滞、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做态、过火,甚至笑场……

在以下练习中,学生通过训练可以获取和掌握信念与真实感两项创作素质。首先,学生要学会投入,建立“设身处地”的信念;其次,学生要把握和依靠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与感受去进行创造性地“假设”并展开想象,从而加强感觉器官(听觉、嗅觉、视觉、触觉、味觉)的敏锐度和感知能力,培养在假定情境中的真听、真看、真感觉,最终找到真的有心理活动、真实交流、真情实感的活生生的表演状态。

这样,真实的表演才能够产生。

1.传递练习

练习可分十人左右为一组进行。学生分为两排,面对面自然站立,间距尽可能远一些。

练习开始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饮料瓶子(也可是其他小型物品,如塑料杯子、花瓶、纸巾盒、小竹枕等),要求学生把它依次传递给对面的学生。在传递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将物品的性质进行改变,要求每个学生对马上传到手中的物品产生信念,调动生活的记忆和创造性想象,获取真实的感受与反应。如一开始时教师说:“这是一块刚出炉的烤红薯。”于是烫手的“烤红薯”在两组之间传递。教师还可以把它变换为“一个雪球”“一条活鲤鱼”“一只刺猬”“一条刚满月的白色小京巴狗”等。

练习过程中,教师改变物品的速度不要太快,给学生充分把握、想象、体会的时间,以产生细腻、真实的感觉。当然,改变的物品不能很怪异。教师的话要说得实在、质朴,不要有诱导性和先入为主的态度。学生应注意不要做作,切忌浮躁地表演,或只用语言来说明。练习完成后可谈体会。

2.写生练习

根据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七八个人。两组一起做练习,其中一组为写生者,另一组坐在相距2米至3米的对面,是写生对象。写生的学生应仔细观察并选择最吸引自己的一名学生,为其作画(可以是有实物的,也可以是无实物的)。

在绘画过程中,写生者要认真观看,捕捉对方五官的特征、面部表情的特点,眼神、姿态、气质等给予写生者的感觉和印象。作为写生对象的学生要保持松弛自然的状态,不要有形体动作上的较大变化。

绘画结束时,教师首先让被画的学生回答:“你感觉到有人在画你吗?”“都是谁在画你?”“他(她)是怎么样注视你的?”其次让写生的学生逐一描述所画对象的具体特征及最突出的特点,回答“你为什么会选择他(她)”“对他(她)的感觉和评价如何”等问题。

两组练习完成后再换其他两组进行练习。

3.对视练习

练习可分十人左右为一组进行。学生分成两排,相对自然站立,间距大一些,3米左右为宜。

练习要求:在练习的整个过程中,相对的两名学生的眼睛不能离开对方,要时刻关注对方,四目相视;双方都要努力从对方的眼睛里、瞬间的眼神中感觉到点什么;要用心去等待、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发现。一旦捕捉到时,学生要接受它并马上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和回应传达给对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进行细微、有机的传递。当学生心里产生欲望时就可以动起来,如慢慢向他(她)走近、不由自主地对视旋转、转身回眸地离去、躲避地后退等。如果双方感觉缺少有机、真实的交流时,练习可以停下来,或由教师打断,也可重新开始。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眼睛要保持松弛,不要紧张地瞪眼或挤眉弄眼,以及乱使眼神。

练习统一开始,但不必统一结束,教师根据情况掌握各组进度,练习完成后引导学生谈体会,特别是对视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觉与发现那一刻时的感受。

4.行走中的感觉练习

学生围成圆圈,按同一方向自然行走。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想象在不同情况下行走在不同路面上时,心理和形体上的内外部感觉与变化。

例如,走在教室的地毯上,走在被烈日晒化的沥青路面上,走在崭新的实木地板上,穿着崭新的皮鞋走在铺着大理石的华丽大厅里……你走在又滑又黏且泥泞的田间小道上,两旁都是灌满水的稻田。这时下起了小雨,雨越来越大,天也越来越黑……你最挂念的、最离不开的奶奶已经病危了,你正赶去看她:“奶奶,我来了,您一定要等着我。”你行走在雪地里,雪只有两寸厚(在鞋帮以下)。雪没过了脚腕,雪没过了小腿肚,雪深到膝盖了。真冷啊,鼻子都要冻掉了。这时,远处的火车站也越来越清晰了。一个半月的外景戏终于拍完了,你正要赶回家过春节。手里的旅行箱也越来越沉,还得快点儿走,千万别误了火车……走在沙漠里,烈日炎炎,口干舌燥,汗在流淌着。突然,起风了,天空一片阴暗。狂风大作,卷着沙砾袭击着你,你拼命地向前一步步地迈着艰难的步伐……风渐渐小了,可沙丘越来越高,你艰难地上着陡坡,终于爬上了沙丘。你看见下面是一片灌木林,啊!这就是沙漠的边缘,你就要走出沙漠了!突然,你觉得两腿发软,头晕目眩,控制不住地倒下了……你仿佛听见了鸟的鸣叫声,你看见天空中一只矫健的鹰正在向灌木林飞去……你努力地爬了起来,一步一步艰难地向沙漠的边缘走去……

练习过程中,学生不要演戏,不要做样子给别人看,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调动、运用自己的感觉上,在教师所给予的规定情境中,展开具体的想象,用整个身心去捕捉与创造细腻、真实的感觉。每个学生怎么感觉就怎么做。

练习完成后,可让学生讲述一下各自的体会,感觉到的或没感觉到的具体状况。

练习过程中教师的提示要具体、丰富,最好能够把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都调动和运用起来。教师的讲述要朴实无华、生动有感。切记不要喧宾夺主,也不要像指挥员和讲解员。教师的提示在学生展开想象、捕捉感觉的过程中起着及时添砖铺路、树立灯标的作用。

5.盲人与领路人练习

全体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扮演路障:一个人、两个人或三个人用身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造型,造型中要留有人可以通过的空间。另一部分学生两人一组,各用一只手的食指指肚相搭,其中一人闭上眼睛扮演盲人,另一人当领路人,在教师的指令下开始走路。领路的学生只允许通过两人相接触的食指部分来传递路况信息,时刻用指尖发送细微、准确的指示,使同伴感觉和领悟到应该往哪里走,如何过每一个通道,迈步、爬行、过弯道还是钻缝隙等。总之,领路人要带领同伴一起安全、顺利地穿越所有的有障通道。

练习要求:碰到路障的学生要及时后退,重新通过。所有学生不能使用语言或有其他辅助动作,只能依靠食指部分的指尖接触来传递感觉与行动。领路人要认真负责、敏捷果断。扮演盲人的学生要身心放松,对领路人完全信任。

练习时还可让各组学生从不同的路线出发,穿越路障并进行比赛。然后,两部分学生互换,练习继续。

6.感应练习

十人左右为一组,两人为一对,分别为甲、乙。练习开始时,让学生自由松弛地躺卧在地毯上,并闭上眼睛。在老师的口令下,甲先动身。

练习要求:甲凭借自己的欲望和感觉支配、扭动自己的形体,自由地做各种动作,眼睛也跟随需要自然睁开。甲在不间断的形体动作中自始至终传达出唤醒乙的信息,不断地吸引乙、呼唤乙。乙被唤醒后,也要全身心地接受甲不断给予的信息,做动作与之呼应。

在甲、乙相互感应的过程中,甲可以凭感觉进行停顿。停顿也是甲向乙发出的最强烈的信息。乙不仅要接受,而且要用身心感受、用动作呼应。

练习中甲是主动者,乙是被召唤者。练习从学生闭目躺卧开始,逐渐起立直到完全站直,再慢慢降低高度,直至恢复躺卧姿势,练习结束。然后,甲、乙对调或换组进行。

练习中,学生要全身心地注意对方,相互感应,但身体不能相互接触。不要丢失目标,不要有空白。练习中的停顿是学生发出的最强烈的讯号、最强的“电流”,是彼此碰撞出火花的时刻。学生用形体动作释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来回应对方。形体要会“说话”,有欲望、有情感。动作要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切忌摆姿势或舞蹈化。

7.成长练习

练习前,教师会向学生说清楚要求。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记忆、观察与想象,去捕捉、揣摩、把握、体现成长过程中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形体”的感觉和变化。

练习会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力体现出成长阶段中感觉的连贯和延伸,体现出跟着感觉“走”的自由,可以有动作、有行为、有声音、有语言,也可以有即兴的交流与适应。

根据教室地毯面积分组训练。首先,让学生以自己最松弛、最舒服的姿势躺在地上闭目休息。其次,根据教师的引导,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体会不同“心理—形体”的真实感觉。

8.音乐练习

教师提前准备几首情绪不同、曲风色彩鲜明的乐曲,让学生分组进行。先让一组学生静坐在地上聆听一首乐曲。学生自己要认真听,用心感受。在乐曲引发的创造性想象,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感觉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随时做出符合假定情境的内外部行动。例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可能会使有的同学陷入深深的思念中,也可能会使有的同学激动地写出点什么。再如,哀婉的萨克斯曲可能会使有的同学走到墓碑前献上花束,也可能会使有的同学拿着手上的照片凝视着。又如,在欢快的乐曲中,有的同学可能会想象自己在看录取通知书,有的接到了儿子出生的电话。在抒情的小夜曲中……

学生自己要用心听乐曲,感受乐曲的内涵,自己有什么样的想象和行动的欲望就做什么。学生不要做舞蹈动作,不要摆姿态,不要演情绪。

教师所选乐曲的情绪要明朗、清晰,不要多变。乐曲可以节选,要简短,以经典作品为宜,不可用流行歌曲。练习以学生对乐曲产生感受并有行为、做事情为目的。

9.声效练习

教师选用的声效不要太具象,应选用能够引起学生内心感觉与心理变化的声效。例如,汽锤的击打声、蝉鸣、蛙叫、鸽哨声、钟摆声、布谷鸟啼叫、心脏跳动的扩大声、梆子声、雷雨声、敲钟声、击鼓声、风声、海浪声、风铃声等。

练习分组进行,学生席地而坐。在聆听过程中,学生可依据创造性的想象随时行动起来,不要演情节、编故事,更不要演情绪、挤感情。学生要选择生活中平凡且具体的事情去做,实实在在地做、真真切切地听,对声效的感觉要融入形体动作和微妙的心理变化中,敏锐地感受极具感染力的声效所给予的灵感,展开想象、调动情感、做出动作。

综合训练视频:二维码